『脑极体』陷于利益,败于“聪明”,硅谷天才陨落记:始于才华( 二 )


【『脑极体』陷于利益,败于“聪明”,硅谷天才陨落记:始于才华】科技进步以及围绕互联网而产生的全新商业模式 , 真正造就了硅谷 。 半导体技术的出现和进步推动了硅谷的第一波创业浪潮 , 成就了英特尔、AMD等厂商;互联网的发明和兴盛又推动了第二波创业浪潮 , 诞生了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等IT巨头 。 建立在互联网软硬件技术成熟基础上 , 诸如Facebook、Twitter、Uber、特斯拉等更多种类的创业公司纷纷诞生;而最新的十年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再度兴起 , AI创业又成为新的风口……
『脑极体』陷于利益,败于“聪明”,硅谷天才陨落记:始于才华
文章图片
围绕着硅谷的高校创业氛围和早期创业公司的发起者们的开枝散叶 , 硅谷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创业的联盟 , 比如著名的PayPal帮 , 走出了创立特斯拉、SpaceX的埃隆·马斯克 , 创立领英的雷德·霍夫曼 , 还有硅谷投资教父的彼得·蒂尔等等 。 围绕在围绕、苹果、谷歌、甲骨文等IT巨头下面也产生了各自的创业派系 , 就连我们熟知的乔帮主也是被赶出苹果后二次创业 , 直到再度回到濒临绝境的苹果再度封神 。
可以说 , 硅谷的老中青几代人构成了当今影响全球IT产业的完整格局 , 性命攸关的激烈竞争又推动着产业格局在新旧强弱之间飞速更迭 。 硬件巨头掌握核心科技专利 , 享受着“摩尔定律”下的技术红利;互联网巨头掌握了流量和数据的宝藏 , 享受着全世界的人口红利和巨额营收 , 通过技术专利和商业并购牢牢锁死行业垄断者的地位;同时又通过新技术赛道的投资 , 时刻提防新赛道闯进来的野蛮人 , 再次成长为新的巨人 。
垄断和收购是巨头们的通行证 , 融资或卖身则成了创新者的救命草 。 现如今 , 硅谷的创业文化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模样 。 几乎每个赛道都挤满了竞争者 , 但几乎每个赛道都能看到行业巨头们的布局和资本触角 。 新的一代的众多创业者们似乎已经默契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 尽快多轮融资成为估值意义上的独角兽 , 以期被产业巨头看上 , 卖出一个可以财务自由的好价钱 。
这样的说法可能以偏概全 , 但却着实代表当下硅谷创业文化滥觞下的一种变形结果 。
“Fakeittillyoumakeit”(假装它直到你成功) , 是硅谷创业者心中秘而不宣的潜规则 。
我有一个想法可以改变世界 , 这几乎就是应用这一法则的标准开篇 。 一个看似市场广阔但未经验证(需要投资)的商业、技术理念 , 一两个经过精心包装的成功案例 , 一本字斟句酌、逻辑严谨的创业策划书 , 一位外表不凡又谈吐自信的创始人和他的“完美”成长故事 , 就很容易拿到各类创投基金开出的第一笔天使基金 。
可以说 , 创业者们都曾是那些“为梦想窒息”过的一群人 。 无论创业成败 , 大多都是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你情我愿的正常商业关系 。 比如拥千亿美金的软银愿景基金投入上百亿押注共享办公空间Wework , 成为软银有史以来最大额的投资亏损 。
但还有一种就是创业者赤裸裸的商业欺诈 , 对于投资人和大众完全没有底线的“瞒与骗” , 比如 , 曾经估值高达90亿美元的硅谷医疗高科技血液诊断公司Theranos涉嫌核心技术欺诈 , 被多家机构调查后估值清零 。
而对于天才莱万来说 , 则介于这两者之间 。 他几乎是踩对了硅谷创业体系中的所有鼓点 , 用自己的创业公司替谷歌迈出了自动驾驶的第一步 , 将自己的技术公司高价卖身谷歌 , 最终又一步一个脚印地拿到了谷歌承诺的数千万美元的期权变现 。 本来可以写进谷歌自动驾驶辉煌历史的天才少年 , 最终却败给了自己的野心和对商业原则的漠视 。 当从他决定用一块硬盘拷走谷歌电脑里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技术资料的时候 , 结局已经注定了 。
尽管我们很难总结出那些创业成功的企业有什么通用“公式” , 而失败的创业者则有一些共同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