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 , 是中华皇权帝制历史中的一种传统纪年方式 , 后来也被东亚儒家文化圈中的其他国家所采用 。 年号是用来区分不同皇帝在位时的起始时间及年限长短 , 同时便于史书载事、编年 , 以让后人在研读前朝史书时 , 可以根据某个年号所表示的时代 , 轻而易举地推算出那段历史距今是多少年 , 而不必使用繁琐的“天干地支”方式来推算 , 这也有利于后世史书的编写、收录、对照 。
中华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 , 起自于汉武帝 。 而汉武帝之前的几位皇帝——秦始皇帝、秦二世皇帝、汉高帝、汉惠帝、前少帝、后少帝、汉文帝、汉景帝(秦三世止称秦王、未称帝) , 都没有建立年号 , 只能以皇帝在位年限作为纪年称呼 , 如——始皇二十六年、汉十二年(而这些纪年 , 都是后世史书的说法 , 如果在当时记载的话 , 只能写:二十六年、十二年 。 这就让后来人研究前朝史书时 , 要多费很大的精力去核对前代书籍中 , 某个纪年所代表的时代) 。
文章图片
另外 , 后世的史书中涉及到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的纪年 , 是用“前元、中元、后元”某年来表示 , 但这只是表示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曾经数次改元(汉文帝改元两次、汉景帝改元三次) , 所以才以“前、中、后”加以区分 。
例如:汉景帝前元元年 , 不是指汉景帝有一个叫作“前元”的年号 , 而是表示这是汉景帝第一次改元时的第一年 , 正确的说法是“前元年” , 也即如今世界所通用的“西法格里历”的前156年 , 汉武帝刘彻 , 正是出生于这一年 。
汉景帝后(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 , 汉景帝刘启驾崩于长安未央宫 , 十六岁的皇太子刘彻正式即皇位 , 即汉朝第七位皇帝——汉武帝 。
为了让以后的史书编纂、核对纪年时更加方便 , 同时也为了更加彰显皇权“天命所授”、“至尊无上”的尊贵、神秘感 , 汉武帝正式采用了“年号”制度 , 以明年(即前140年 , 因为前141年还是景帝‘后三年’ , 汉武帝为了尊崇父亲 , 所以不愿、也不必要在继位当年就改元)为“建元”元年 ,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 。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零一个月 , 是中华历史上在位时间第四长的皇帝(前三位分别是:清圣祖康熙帝玄烨六十一年、清高宗乾隆帝弘历六十年、西夏仁宗李仁孝五十四年;其中李仁孝仅仅比汉武帝多在位不到六十天) 。
在五十四年的漫长皇帝生涯中 , 汉武帝一共改元十一次 , 使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 。 而在汉武帝之后 , 中华历朝历代的皇帝 , 也都学着汉武帝的模样、采用了彰显皇权至上的“年号”制度 , 用若干“端正吉祥、寓意深刻”的词语 , 作为自己“年号”的名称 。
另外 , (到明朝建立之前的)后世王朝皇帝们将汉武帝动辄改元的做法也全盘继承下来 , 他们除了登基时要“改元”之外 , 每逢有“祀戎大事”、或者“天降祥瑞、感应谶纬” , 甚至遭逢“内忧外患”之时 , 皇帝们大多也要改元 , 以“顺应天意”、“更新气象” 。
改年号改得最夸张的、瘾头也最大的 , 是唐高宗李治和武曌这对夫妻 。 唐高宗在位三十四年 , 改元十四次;武曌在位(含称制)二十一年 , 居然改元十九次(含唐睿宗第一次在位、为傀儡皇帝之时) 。
文章图片
而汉武帝之后到明朝建立之前 , 登基时就设立年号、此后也没改过年号的皇帝(指正统朝代皇帝) , 仅仅只有——
汉明帝刘庄(永平十八年)
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三十年;原本元嘉年号可以使用超过三十年的 , 可惜......)
齐武帝萧赜(永明十一年)
陈宣帝陈顼(太建十四年)
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七年)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十年)
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四年)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三年)
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五年)
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三年)
唐懿宗李漼(咸通十四年)
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九年)
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十五年)
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十九年)
宋度宗赵禥(咸淳十年)
共计十五位 。
文章图片
这些一生都未改元的皇帝 , 只占所有皇帝数量(指汉武帝之后、明太祖之前的正统皇帝)的百分之六左右 。 可见 , 皇帝不断更改年号这种情况 , 实在是大概率事件 。
- 【历史故事】夏侯惇强过许褚?那为啥他能杀退许褚徐晃,却没迅速杀退夏侯惇
- 电脑键盘洒了半杯水 笔记本键盘洒了水
- 【历史故事】为何受宠的步练师死后才被追授皇后?孙权的一席话道明原因
- 【历史故事】不是记恨旧主马超,也不是没脸见哥哥庞柔,庞德宁死不降另有隐情
- 橡木桶是怎么制作的 橡木桶制作全过程
- 【时尚一点】骨子里透着优雅的“日本奶奶”:极简打扮不装嫩,62岁仍是一枝花
- 螺旋盖葡萄酒怎么开 葡萄酒的螺旋盖和橡木塞
- 【历史故事】曹魏最后的屏障是谁?他若不死,司马炎不敢称帝
- 【历史故事】秦朝灭亡后,嬴政还有后代吗?如果你姓这四个姓,很可能是他后代
- 【历史故事】读懂《史记》中这9句经典佳句,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