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清朝工业大发展在洋务运动时期?其实甲午战争后,工业才真正大发展

很多人以为中国第一次工业大发展应该是洋务运动时期的1865~1890年 , 然而其实是1895年中国的工业才赢来第一次突飞猛进 , 1895年后的工业发展远超洋务运动时期的工业发展 。
因为1895年以前 , 清朝大臣们和清室成员 , 包括慈禧太后在内 , 并没有认识到现代技术的优势 , 因为他们深信 , 中国传统的经济组织和技术能够令人满意地提供给百姓维持适的生活水准 。
【爱历史】清朝工业大发展在洋务运动时期?其实甲午战争后,工业才真正大发展
文章图片
而且清廷也担心采用现代技术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失序 , 并将造成广泛的失业 。 以将会造成中国工人的严重失业为理由而反对采用现代技术的清代官员 , 其例甚多 。
比如 , 1865年反对建造吴淞铁路的理由 , 即基于这样一种观点;而广东巡抚毛洪斌则指出 , 畜力车无法同洋人的铁路相争 , 因此会导致民众的生活更加艰难 。
同样地 , 一些清朝官员反对洋人要求在中国建造铁路 , 理由是 , 这会使洋人十分便利地深入中国内地 , 从而削弱依赖于自然地理屏障的国家防务 。
还有一些人则对沿线坟场 , 对于当地运输业和商业面临的潜在破坏 , 表示忧虑 。
而且宫廷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集团 , 极其害怕国内的现代化建设项目可能对其权力构成的任何新威胁 。
换言之 , 统治精英们对权力的迷恋 , 完全超过了对于加强清朝防卫以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任何关注 。
【爱历史】清朝工业大发展在洋务运动时期?其实甲午战争后,工业才真正大发展
文章图片
确实 , 1865一1895年洋务运动的发展 , 使得晚清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 形成所谓的“中兴” , 很可能使清廷盲目地产生了一种洋洋自得的感觉 。
在肥沃的长江中下游产粮区 , 农田对劳力的比率处在增长之中 。
1874一1893年 , 洋务运动时期 , 物价在缓慢地上升 。 中国经济在这时候比较稳定 , 还没有遇到比较严重的经济困难 。
地方性的例外情况当然是有的 , 譬如当贸易转到上海和其他港口之时 , 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地区的经济活动在1860年代就曾衰落下来 。
又比如1870年代税粮开始海运以后 , 山东地区大运河沿岸的经济也衰落下来了 。
最后 , 1876一1879年 , 山西、河南、直隶和山东还遭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三年大旱 , 据称有950万人活活饿死 。
清廷一直不肯给洋人以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 , 任何中国人想进口外国机器 , 必须先得到朝廷的允许 , 也就是说必须通过官府渠道 。
【爱历史】清朝工业大发展在洋务运动时期?其实甲午战争后,工业才真正大发展
文章图片
尽管中国和西方列强签署了一系列条约 , 在某些口岸给他们以实际上是自由通商的权利 , 西方制造业的产品 , 由于其昂贵的价格和地方上要加征过境税所引起的销售困难 , 还是很难渗透到中国内地 。
西方列强打破中国的经济格局 , 那只是1895年以后的事 , 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 列强进入中国已经没有任何掣肘 。
到1900年 , 西方人 , 例如精琦和赫德 , 开始敦促中国人采纳金本位 , 改革货币体制 。
【爱历史】清朝工业大发展在洋务运动时期?其实甲午战争后,工业才真正大发展
文章图片
清朝官员们拒绝这项建议 , 因为他们认为19世纪晚期银价的跌落业已压低了兑换外币的朝廷制定的比率 , 从而刺激了出口、抑制了进口 , 并有助于形成贸易出超 。 兑换率的自动下跌确实在数十年时间内给予中国的对外贸易以极大的利益 。
外商发现中国的币制十分复杂而令人费解 , 可是中国商人们却了如指掌 , 能够很有效地去使用它 。
大多数官员也竭力反对要朝廷用现代化邮政来取代北京和各省之间的传统的政府通讯体系的主张 。
他们指出 , 旧体系能迅速有效地传递大量公文急件 , 而新的邮政体系只会增加失业 。
【爱历史】清朝工业大发展在洋务运动时期?其实甲午战争后,工业才真正大发展
文章图片
一旦清廷真的批准了某位官员建立一个现代工业项目的请求时 , 这个官府督办的企业往往被证明只能是一场耗费巨大的失败 , 足使清廷胃口倒尽 , 再也不想批准新的项目 。
比如 , 晚清名臣张之洞力主建造一座钢铁厂 , 以为能够促进诸如国内铁路运输系统之类的相关工业 。
汉冶萍铁煤冶炼公司自经营之初 , 其产品成本就极高 , 效益很差 。 张之洞错误地把炼铁厂选址在过于远离铁矿和煤炭储备的地方 , 并且误购了铁矿石筛选设备 , 致使经处理的铁矿含磷量太高 。 高成本即意味着低利润 , 因此只好硬着头皮用生产资本来偿付投资者们的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