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夏原吉:肥了天下、瘦了自己,朱棣给了他25年,他还明朝两大盛世

公元1402年(明朝建文四年)六月 , 燕王朱棣从金川门攻入南京 , 为期四年的“靖难之役”结束 。 朱棣入城时 , 原建文朝的旧臣 , 如解缙、杨荣、胡广等人纷纷前去迎接 , 而正在此时的户部衙门里 , 一位身材瘦小的官员没有选择去逢迎朱棣 , 而是在户部紧张地核算钱粮和账册 。 门外嘈杂一片 , 门内心如止水 。
【爱历史】夏原吉:肥了天下、瘦了自己,朱棣给了他25年,他还明朝两大盛世
文章图片
随后 , 朱棣开始清算建文旧臣 , 这位官员也在“清算名单”之内 , 当他被五花大绑地送到朱棣面前时 , 面对死亡 , 他没有求饶 , 而是向朱棣提出一个要去:“能否再给我三天时间?”
这个要求 , 让朱棣十分诧异 , 朱棣问他为何 , 他说:“户部官员四下逃窜 , 钱粮账册混乱不已 , 再有三天时间 , 我就能把这些账册整理完了 , 到时候方便交接 。 ”
朱棣听完 , 心头一震 , 他仔细地端详这位官员 , 然后在清算名单上划掉了他的名字——夏原吉 。
【爱历史】夏原吉:肥了天下、瘦了自己,朱棣给了他25年,他还明朝两大盛世
文章图片
此时此刻 , 朱棣知道 , 夏原吉效忠的不是建文帝 , 他服务的对象是全国百姓 。 后来 , 朱棣不止给他三天时间 , 而是给了他25年 , 而他 , 则还给明朝两大盛世 。
历史上的夏原吉 , 在明朝是独一无二的 , 是古代顶级的士大夫 。 本文 , 笔者通过史料和分析 , 给大家还原一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夏原吉 。
一、夏家长子支门厅 , 太祖视察识俊才
要说夏原吉 , 还要从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讲起 。
《明史·夏原吉传》记载:
夏原吉 , 字维喆 , 其先德兴人 。 父时敏 , 官湘阴教谕 , 遂家焉 。 原吉早孤 , 力学养母 。
夏原吉 , 字维喆 , 他的父亲夏时敏生在江西德兴的一个书香家庭 。 元朝末年 , 贼寇毁掉了夏家 , 夏时敏带着妻子逃到了湖南湘阴 , 靠着给乡绅家的孩子教书来养活家人 。 几年后 , 他的妻子先后生下了三个儿子 , 分别是夏原吉、夏原启、夏原礼 。 在异地他乡 , 一个人挣微弱的“工资” , 要养活五张嘴 , 这对夏时敏来说 , 实在太难 。
夏原吉作为家中的长子 , 从小经历过贫苦 , 了解百姓生存的艰难 。 但幸运的是 , 他是读书人的孩子 , 他从小接受父亲严格的教育 。
【爱历史】夏原吉:肥了天下、瘦了自己,朱棣给了他25年,他还明朝两大盛世
文章图片
明朝建立后 , 朱元璋下诏让各地举办县学和府学 , 夏原吉的父亲夏时敏被举荐为教谕 , 开始在县学“上班” , 这算是改善了家庭的生活环境 。 不过 , 好日子仅仅过了两年 , 16岁时 , 夏原吉的父亲病逝了 。 夏原吉看着伤心的母亲和弟弟 , 他决定承担起家庭的生计 。
而后 , 夏原吉开始走父亲的“老路” , 做起了私塾先生 。 夏原吉白天给孩子们上课 , 晚上挑灯攻读 , 18岁那年 , 他考入县学 , 到了洪武二十三年 , 夏原吉因学问扎实 , 为人稳重 , 被推荐进入国子监 , 当年 , 他已经24岁 。
在国子监 , 夏原吉遇到了他人生中的贵人——朱元璋 。 《明史·夏原吉传》云:
以乡荐入太学 , 选入禁中书制诰 。 诸生或喧笑 , 原吉危坐俨然 。 太祖诇而异之 。 擢户部主事 。
有一日 , 宫中命国子生写制诰 , 朱元璋恰巧路过 , 看到一群大声喧哗的学生 , 朱元璋眉头微皱 。 不过 , 在这群学生中间 , 有一个人正襟危坐 , 专心写着自己的东西 , 纵然外界嘈杂 , 似乎不入他耳 。 朱元璋非常惊奇 , 询问之下 , 才知道这个人叫夏原吉 , 朱元璋大喜 , 随后拔擢他为户部主事 。
【爱历史】夏原吉:肥了天下、瘦了自己,朱棣给了他25年,他还明朝两大盛世
文章图片
到了户部 , 夏原吉勤勤恳恳 , 处理事务井井有条 , 很快得到了户部尚书郁新的赏识 。 这期间 , 有一位姓胡的郎中忌妒夏原吉的才能 , 向朱元璋诬告夏原吉 , 结果胡郎中被朱元璋所杀 。 可见 , 在洪武年间 , 夏原吉已经是朱元璋的重点培养对象 。
朱元璋驾崩后 , 夏原吉升任户部右侍郎 。 建文二年 , 京城发生地震 , 有传言说是地方上出现了奸恶之臣 。 于是 , 建文帝派夏原吉到各省去巡查 。 此后两年 , 夏原吉作为钦差 , 一直不在京城 。 直到建文四年初 , 夏原吉才回到南京 。 而当时 , 靖难之役已经到了最后关头 。
【爱历史】夏原吉:肥了天下、瘦了自己,朱棣给了他25年,他还明朝两大盛世
文章图片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 , 朱棣攻入南京城 , 建文帝纵火烧掉偏殿后失踪 。 当时 , 包括朝廷勋贵、藩王和文臣都在为自己的出路发愁 。 有的大臣慌忙逃难 , 有的为了自保 , 决定上街迎接朱棣的到来 。 夏原吉却没有去 , 他看到户部纷乱的账册和档案 , 决定把这些重要的文件收拾好 , 留给继任者 。 于是 , 便发生了本文开篇的那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