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变法失败,为何世人对范仲淹与王安石的评价,却截然相反?

范仲淹素有美名,其以三次犯颜直谏而名满天下,第一次请求垂帘听政的刘太后还政,遭到贬黜;第二次反对刚亲征的仁宗不能废后又遭到贬黜;第三次指责宰相吕夷用人不当,再一次遭到贬黜。如此范仲淹每被贬一次,名气便大一回。苏轼评价他说“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苏轼对范仲淹可谓是赞不绝口,世人对其更是称赞有加。
同样是变法失败,为何世人对范仲淹与王安石的评价,却截然相反?
文章插图
王安石成名与范仲淹有些相似,王安石自入仕途以来二十多年,曾多次拒绝入京为官。同样每拒绝一次名气便大一些,最终名动公卿。可是王安石变法以来却被骂得狗血淋头,罗大经便曾痛骂他说“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这不光是罗大经的个人言论,把北宋的灭亡归咎于王安石身上,这几乎成了整个南宋士大夫身上的一种共识。
同样是变法失败,为何世人对范仲淹与王安石的评价,却截然相反?
文章插图
直到晚清时期,人们才猛然发现,王安石的这种改革正是时代所需要的,于是开始为王安石平反,肯定其改革的政治与价值的正确性。范仲淹与王安石都曾实施变法,为什么世人对两个人的评价却完全不同呢?第一个原因便是范仲淹实施的“庆历新政”并不深入,仅仅推行了一年四个月便宣告失败了。而且改革力度也不大,主要是针对当时宋朝臃肿的官僚机构,实行“精兵简政,裁减人员”。
同样是变法失败,为何世人对范仲淹与王安石的评价,却截然相反?
文章插图
因为宋朝采取的官制是差遣制,主要指的是本位官员行政权被剥夺了,仅仅保留了岗位和头衔,皇帝想要下面的官员办事,便会差遣自己的亲信去。这种官职导致的结果就是,主管六部的官员没有权力去管六部的事,权力虽然没有了,但是官员们的官职还在,依然可以领取朝廷的俸禄。另一方面,由于恩荫制的存在,官员在退休的时候都会提拔自己的门生或家族子弟,这边属于明目张胆的走后门,皇帝逢年过节也会提拔官员。这些都是皇帝为了笼络士大夫的一些手段,可因此造成了宋朝政府机构的臃肿,坐吃朝廷俸禄却不用为朝廷办事。范仲淹针对的便是这种现象,但是裁减人员触动了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想要实施变法受到的阻力很大,所以仅仅推行了一年便宣告失败。
同样是变法失败,为何世人对范仲淹与王安石的评价,却截然相反?
文章插图
相比于范仲淹改革手段的绵柔,王安石的变法可谓是大刀阔斧。改革不仅时间长,而且改革力度非常大,从官僚到社会诸多地方都要改革,触及到了宋朝的方方面面。正因为改革的力度大,反对的声音也更响,宋朝的党派之争也在王安石变法时候形成了。大文豪苏轼也是在党派之争中被卷入“乌台诗案”,甚至差点被杀。王安石也因变法触及到更多人的利益被谩骂。
同样是变法失败,为何世人对范仲淹与王安石的评价,却截然相反?
文章插图
第二个原因便是范仲淹对下属官员宽厚,高邮的知军晁仲约在流寇打来的时候知道无力抵抗,便召集富人筹集了一笔钱送给对方,这才让高邮免于战争。可是朝廷知道后认为有失颜面,决心处死晁仲约,幸得范仲淹为其辩护才免于一死。范仲淹在经略西北的时候,羌人与西夏人对其又爱又恨,既爱他的仁厚,又恨他治军有方,让想要侵扰宋国边境的羌人与西夏人不敢南下。所以羌人尊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这是因为范仲淹是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经略西北,而老子当时是指对知州的尊称。
同样是变法失败,为何世人对范仲淹与王安石的评价,却截然相反?
文章插图
而且宋朝很多士大夫都是经过范仲淹推荐步入官场的,如狄青,张载,富弼都是在他推举之后才身居高位的。所以从人格魅力与品德当面来说范仲淹要比王安石好很多。而王安石为了推行变法,启用了吕惠卿、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这些佞臣。朱熹对他的评价是:“引用奸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简单来说就是指责王安石在用人方面有很大的问题,如蔡京和吕惠卿这些政治投机小人,通过附庸变法从而身居高位,加剧了宋朝的党派之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因王安石变法滋生了很多政治问题。
同样是变法失败,为何世人对范仲淹与王安石的评价,却截然相反?
文章插图
第三个原因便是范仲淹变法之时顶头上司是宋仁宗,宋仁宗是宋朝最宽仁的皇帝,但是意志薄弱,容易被各种意见左右,刚开始对范仲淹非常信任,在有限的范围内给予支持,可是很快便动摇了。这也导致了变法只持续一年多变失败了。而王安石变法之时,20多岁的宋神宗在位,宋神宗可谓是宋朝除太祖太宗外最有作为的皇帝,对于王安石非常的信任,不遗余力,力排众议的支持王安石。这也导致了王安石变法可以皇帝开路,时间长,改革大,触动太多人的利益,得罪的人也更多,最终变法失败,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