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称骨算命准,称骨前言
《冰鉴》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著述(存疑的一部关于相人识人的作品 。分章 。
冰鉴,是古代盛冰的容器,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 。在炎热的夏季,冰可谓弥足珍贵 。
曾国藩: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
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学问极深 。曾国藩用人的学问,是其人术中重要的的一门,遵循“看透人之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避、该提则提,显示出到位的领导才智和才智 。
“冰鉴”智慧,融东方《易经》学、骨相学、心理学、人才学、谋略学为一体 。它通过对一个人外在的情态、精神、须眉、骨骼、气色、刚柔、、容貌的全面观察总结,进而深层次探秘其内在的思想、信念、意志、行动力、人际、气质、能力、性格特点和处事风格,然后量材而用,人尽其才 。它不同于一般低埋、庸俗、机械、片面、宿命的相术,是一门极其复杂的人才测评、选拔艺术,堪称古代人才战略、人才选拔智慧的大乘经典 。另从《冰鉴》智慧的另一层面看,它还是帮助大家观人鉴己,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走向成的大智慧 。
“凡有重要人事安排,他必先招榜上有名,观察其相貌气色,然后再做选用与否的决定 。其相人之法得自曾国藩学说之处甚多 。曾国藩著有《冰鉴》一书,是谈气观相的一代宗师 。据说蒋纬国在担任三军大长期间,《冰鉴》一书曾被指定为学生重要参考书籍 。”-《蒋氏王朝兴衰史》
《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
文章插图
正文
原文
第一神骨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
解释
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 。”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
俗话又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里所说的“镇石”,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像工人、农民、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 。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 。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 。门打开之后,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而测知人的气质了 。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骼,是观人的第一要决 。
原文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婬;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
解释
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究、观察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神”分为清纯与昏浊两种类型 。“神”的清纯与昏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因为清纯又有邪与忠宜之分,这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 。要考察一个人是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 。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合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 。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 。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暗藏杀机,锋芒外露,宛如瞄准目标,一发中的,待弦而发 。以上两种神情,澄明清澈,属于纯正的神情 。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有如萤火虫之光,微弱而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犹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 。以上两种目光,一是善于伪饰的神情,一是,心内萌的神情 。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总是像惊鹿一样惶惶不安 。以上两种目光,一则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则是深谋图巧又怕别人窥见他的内心的神情 。具有前两种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辈,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合而不发之人,都属于邪神情 。可是它们却混杂在清纯的神情之中,这是现神时必须仔细加以辨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