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玩收藏: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艺术品」玩收藏: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文章图片
「艺术品」玩收藏: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文章图片
「艺术品」玩收藏: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文章图片
「艺术品」玩收藏: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文章图片
「艺术品」玩收藏: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文章图片
「艺术品」玩收藏: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文章图片
「艺术品」玩收藏: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瓷器玩家大抵会有同感 , 古瓷上某些现象 , 有时心里明白 , 嘴上却难以表达 , 故有“只可意会 , 不可言传”之说 。 这“意会” , 实际上讲得是“悟性” 。 而”悟性“有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 。
悟性在鉴识上无处不在处处在 , 所以 , 有人觉得识瓷难 , 有人觉得不难 。 比如面对一真一假两件器物 , 入门三个月的人只凭一、二个基本要点便判定了真假 , 学三年的人 , 虽然可以讲出三条、五条理由 , 则不见得真正能抓住要领 , 这就见出了悟性高下 。 笔者不是拿“悟性”唬人 , 之所以如是说 , 是因为许多人的眼力和心力本是来够用的 , 只因在许多时候失去了平常心 , 便迷失了悟性 。
因此 , 在古陶瓷鉴定上 , “悟性”未必一定就同智商、同懂得相关历史知识成正比 , 有时还可能成反比 。 例如有位高学历的事业有成者 , 以较高的价位 , 拥有了一件外底署“永乐年製”篆款的青花龙纹盘 , 说是国宝级文物 。 其知识面极广 , 从我国首见的三国时期于腹部处刻纪年款的越窑青釉虎子 , 到元代署“后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青花款的釉里红楼阁式瓷仓;从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建御窑厂时官窑瓷上不落款 , 至永乐朝偶尔在圆器的器内署上四字年号款 , 以及终永乐一朝没有出现一件带底款官窑器的年款情况和历史 , 无所不详 , 无所不晓 。 惟有一点欠思索 , 倘若外底部带款的此件永乐盘系真的 , 当时这位写款人 , 会就此犯下对圣上不恭之死罪他根本没想到 。
官窑瓷器上冠以帝王年号的做法始自永乐朝 ,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人 , 明成祖朱棣只是在自己所用的一些碗、杯、盘的内底内壁处 , 留下了帝王尊号 。 这些署款器 , 尽管烧造数量极为有限 , 因前无古人 , 已堪为壮举 。 朱棣没敢把自己的年号倒扣于外底 , 是基于传统思维和皇帝的尊严 。 试想 , 至高无上的帝号岂能随处张扬!又系张扬于器皿底部 , 将给文武百官及天下黎民作如何感想!所以 , 永乐款采用了深奥又不易懂的篆书、且字体显得十分模糊 , 这系受时代发展的限制所致 。 因此 , 瓷器的早期落款形式 , 便带有了时代印痕 。 而此件于外底大大咧咧署上了永乐年号的青花龙纹盘 , 由于超越了历史进程 , 无疑为假冒品 。
在中国陶瓷史上 , 把年号书于器物外底部的第一位帝王是明宣宗 。 宣德的年款 , 不但字体以堂堂正正的晋唐小楷居多 , 还多数带上国号〔大明〕 , 且书写部位遍器身:从器内底到外底 , 从内腰部到内口边、外口边 , 乃至颈部、肩部、外腹部、折沿下、柄或流上及盖内等 , 均属落款处 。 带款的官器数量之多 , 以及如此无定规的落款本身 , 充分显示宣德帝对署年号款有浓烈的兴趣 , 同时 , 亦反映出其不知往那儿落的无奈 。 然而 , 凭借朱瞻基不落俗套爱玩蟋蟀及喜欢挥扙击丸的个性 , 最终把神圣的帝号一举定格于器物的外底部 , 开創了标准年号款的先河 。 此河一开 , 使宮廷瓷器的整体艺术趋向完美 , 亦让官窑瓷器愈添皇家气派 。 此后 , 帝王年号款定位于外底部的格式 , 不惟为明清两代官窑器物在署款上的主要模式 , 还成了官窑器物的重要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