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肿瘤科:希望灯TA·免疫访谈 | 梁军教授:罗氏“T+A”突破瓶颈,为中国HCC患者带来新曙光

【医脉通肿瘤科:希望灯TA·免疫访谈 | 梁军教授:罗氏“T+A”突破瓶颈,为中国HCC患者带来新曙光】
肝细胞癌(HCC)为一种治疗选择有限的侵袭性癌症 , 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并且全球有近半数的新发肝癌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 。 传统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疗、化疗等 。 近年来兴起的精准治疗成为HCC治疗的新热点 , 其中以阿替利珠单抗与贝伐珠单抗(“T+A”)联合治疗为代表的免疫联合疗法为不可切除肝癌患者一线治疗带来新的选择 。
对此 , 医脉通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 , 就精准医学热潮下 , IMbrave150研究的中国数据进行解读 。
专家简介
医脉通肿瘤科:希望灯TA·免疫访谈 | 梁军教授:罗氏“T+A”突破瓶颈,为中国HCC患者带来新曙光
本文插图
梁军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肿瘤内科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肿瘤中心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
T = Tecentriq?(泰圣奇? , 阿替利珠单抗)
A = Avastin?(安维汀? , 贝伐珠单抗)医脉通:肝癌是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 超过半数的新发肝癌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 。 可否请您谈谈我国肝癌诊疗现状 , 以及目前面临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梁军教授:在全球范围内 , 我国肝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 , 占全球病例的一半以上 。 并且 , 在我国的肝癌患者中还存在一定比例的乙肝、丙肝等肝炎背景患者 , 这给我国肝癌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 特别是 , 临床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 , 失去手术治疗机会 , 患者总生存期短 , 5年生存率低 。
对于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 , 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治疗以及全身系统性治疗等 。 然而 , 既往这部分患者能选择的一线疗法有限 , 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均存在耐药的问题 。 因此 , 临床上迫切需要安全有效的创新治疗药物和方案以突破困境 。 医脉通:肿瘤免疫治疗即将进入3.0时代 , 精确、联合和多样化的治疗手段将会为肿瘤治疗带来更大突破 。 请您讲述一下IMbrave150研究的前世今生 , 以及对PRO的解读?
梁军教授:近年来 , 免疫治疗药物层出不穷 , 让肝癌治疗迎来春天 。 其中 , 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的IMbrave150研究在不可切除的HCC一线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该研究结果显示 , 对于既往未接受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的HCC患者 , 与标准方案索拉非尼相比 , “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的“T+A”免疫联合疗法能够改善患者的总生存期(OS)与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降低死亡风险 。 特别是对于亚洲人群 , 该结果改善更为突出 。 中国亚群数据显示 , 在中国患者中 , “T+A”方案较标准治疗索拉非尼方案 , 显著降低了56%的死亡风险(OS分层HR=0.44 , 95%CI:0.25-0.76) , 显著降低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达40%(PFS分层HR=0.60 , 95%CI:0.40-0.90) , ORR达到25% 。 OS改善较之前公布的IMbrave150 III期临床试验全球数据更显著 。
目前 , 除了OS及PFS结果外 , 患者报告结局(PRO)也受到关注 。 IMbrave150研究的全球高质量PRO结果显示 , 相比于索拉非尼治疗 , “T+A”方案可以延长患者报告的生活质量(QOL)的恶化时间(TTD)(中位TTD , 11.2个月vs 3.6个月)、机体功能TTD时间(中位TTD , 13.1个月vs 4.9个月)和角色功能TTD时间(中位TTD , 9.1个月 vs 3.6个月) 。 “T+A”治疗在关键临床症状方面有较大且一致的获益 , 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一线“T+A”用于初治不可切除HCC患者能获得总体临床获益 。
在安全性方面 , 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副反应较轻 , 并且可控、可治、可防 。 此外 , 研究结果还发现 , 对于乙肝及甲胎蛋白水平高于400 ng/mL的患者可获益更多 。 而我国肝癌患者发病的特点恰恰是乙肝病毒感染 , 甲胎蛋白比较高 。 这也是我国肝癌患者能够从免疫治疗获益的一个重要原因 。 医脉通:可否请您介绍下IMbrave150研究对我国肝癌现有治疗格局和临床实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