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古代镖局,为何流传“镖不喊沧州”?走镖时的“唇典”,又为何物?

影视剧中 , 常常会看到镖局的存在 。
所谓镖局 , 就是古时候专门为客户押送货物、或保护客户人身安全的机构 , 与如今的物流和保安公司有相似之处 。
关于镖局的起源 , 很多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 坊间流传 , 镖局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 , 由张黑五创办的兴隆镖局为镖局先河;学者卫聚贤考证 , 最早的镖局应该出现在明末清初 , 那时候镖局由顾炎武、傅山等人创办 , 主要搞反清复明的工作 , 镖局不过是掩人耳目 。
另外 , 日本学者加藤繁和台湾学者陈国栋考证之后提出 , 镖局至少在明朝万历年间已经存在 , 并且当时镖局生意十分兴盛 , 主要得益于当时海上丝绸之路促进的商品经济大发展 。
镖局 , 原来叫“标局”
关于镖局的起源 , 文史君赞同加藤繁和陈国栋的观点 。 因为成书于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的小说《金瓶梅》里就提到了“镖局” 。
在《金瓶梅》第五十五回 , 说西门庆“家里开着两个绫缎铺 , 如今又要开个标行” , 足以说明在明朝镖局肯定已然存在了 。
不过 , 最早的镖局并不叫镖局 , 而叫做“标行”或者“标局” 。 因为在当时对于镖局来说 , 他们从事的任何一件事物 , 其实都是一个“标的” , 押镖的人 , 常常叫做“镖客” 。
清人吴炽昌在《客窗闲话难女》中记载:“余舅金氏 , 以大海之洋行为业 , 自置洋船五 , 在东西洋贸易 。 每船必有标客 , 以御盗贼 。 ”
【历史故事】古代镖局,为何流传“镖不喊沧州”?走镖时的“唇典”,又为何物?
文章图片
一直到了清朝末年 , 随着票号的出现 , 标行的“标”才改为“金”字旁的“镖” 。 镖前面的“金”字旁 , 一方面代表的是十八般兵器 , 另一方面代表押运的东西大多是银钱 。
清朝末期 , 以晋商为首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 , 常常有大量银两要交易 , 同时加之天平天国运动、社会动荡等因素 , 土匪、歹人横行 , 这时候商家对镖局的需求极为旺盛 , 也迎来了镖局300年来最鼎盛时刻 。
【历史故事】古代镖局,为何流传“镖不喊沧州”?走镖时的“唇典”,又为何物?】文献记载 , 那时候的镖局除了为商家服务外 , 甚至晚清时期朝廷的税收“漕银”也会雇佣镖局来进行押送 。 另外八国联军入侵 , 慈禧出逃时 , 昌平李家的“李家镖局”曾一路护送慈禧的安全 。 后来慈禧还专门赐予了李氏镖局一块“奉旨议叙”的匾额 。
镖局 , 走一趟镖
镖局每接到一项任务 , 被称为“走镖” 。 走镖的时候 , 镖队由总镖师引领 , 再带领几名优秀的镖师弟子随行 , 他们主要负责标的的安全 , 被称为“押镖” 。 这时候还有很多推着独轮小车的随行人员 , 这些常常是雇佣的劳力 , 主要负责标的的运送 。
那时候走镖多选择独轮车 , 主要是为了方便行进 , 独轮车在崎岖的山林路段都不受影响 。 在浩浩荡荡的队伍里 , 每个车子上都插着印有各自镖局名号的“镖旗” 。
他们在行进过程中 , 也会喊起各自镖局的镖号 , 每个镖局的镖号也是不一样的 。 喊镖 , 一来做是为了做广告 , 宣传自己;二来也能让低水平的喽啰贼寇知难而退 。
梁羽生在《鸣镝风云录》中写的:洛阳虎威镖局的号子手在走镖时高喊:虎啸中州!请江湖朋友借道!
【历史故事】古代镖局,为何流传“镖不喊沧州”?走镖时的“唇典”,又为何物?
文章图片
在影视剧里 , 经常看到镖师在走镖过程中突然受到贼寇的暗袭 , 两方人马无需只言片语就开干 , 一时间飞沙走石、红光迸溅 , 两方人马拼的你死我活 , 不可开交 。
这只不过是为了突出影视剧的效果 , 真实的历史大不相同 。 那时候镖师跟劫镖的贼寇之间关系相当微妙 。 在镖师的观念里 , 自己能有这份工作全靠贼寇赏饭吃 , 如果没有贼寇 , 也就不会有人来委托镖局保护财产安全了 。 而贼寇也信奉盗亦有道 , 假若真的直接掠货灭口 , 是自己破了江湖规矩 , 末了也是要吃亏的 。
所以碰到这样的事 , 常常会先由总镖师去协商 , 这种协商有一个专属的名称 , 叫“唇典” 。
所谓“唇典” , 又称切口 , 是一种黑话 , 是江湖人士在特定场合使用的一种语言讯号 , 外人听起来如同暗语 。 在《智取威虎山》里 , 杨子荣与座山雕的对话 , 其实就是“唇典” 。
如旧时东北的响马称“杨“姓为“犀角灵蔓” , 称“何”姓为“九江八蔓” , 称“冷”姓为“西北风蔓” 。 一般能对上暗号的 , 土匪们都会给点面子 , 说明都是一路人 。 如果镖师连唇典都不会说 , 那么多半会吃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