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指导手册仰望星空,每一个弃医从文者的必备素养


文青指导手册仰望星空,每一个弃医从文者的必备素养
文章插图
仰望夜空,往往意味着一种超脱与无畏。
对浪漫的人来说,仰望星空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想象力的迸发与燃烧,是一种对于不可得之物的追求与幻想;而对于现实的人来说,直面星空更像是一种对于现实的反思,对于生活中那些不如意之事的讽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仰望星空更像是一座桥梁,横跨于理想与现实之间,连接着两者,同时也目睹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弃医从文,本身也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矛盾之上的。
作为医生,治病救人,病人的生命全系于你一念之间,自然是一个现实到不能再现实的职业;而作为一名作家,敏锐关注生活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心中需要提前预设出的那一个理想的浪漫世界。
因此,对一个文艺青年来说,弃医从文本身也是一次主体自身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自我调和。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相似点,当我们回顾历史过往中那些弃医从文者的作品时,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爱好与关注点——仰望星空。
文青指导手册仰望星空,每一个弃医从文者的必备素养
文章插图
济慈是和雪莱,拜伦齐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明亮的星,但愿我能如你一般长久—
但并非孤独地在夜空闪烁高悬
睁着一双永不合拢的眼睛,
凝视海水冲洗尘世的崖岸,
俯瞰下界的荒原与群山
被遮盖在轻轻飘落的雪罩里---
并非这样---却永远坚定如故…
——约翰·济慈《灿若繁星》
文青指导手册仰望星空,每一个弃医从文者的必备素养
文章插图
BrightStar(灿若繁星)
JohnKeats这个名字被音译作中文后,有了一个更为美丽而又禅意的表达——约翰·济慈。
济慈从小就被送去了药剂师家中做学徒,在济慈生活的19世纪初,是一个人人都需要有一技傍身的时代。而当时的药剂师,更是一个稀缺的职业。可是济慈从小便没有对这个职业产生很大的兴趣,相反他喜欢一个人沉思发呆,喜欢幻想,喜欢写一写在别人看来言语浮夸的短诗。
在济慈二十岁这一年,他顺利考入了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专业是药剂学。
也正是在这一年,济慈彻底下定决心与自己的专业“决裂”,弃医从文,走上写作之路。
全身心投入写作的济慈如鱼得水一般很快就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他的早期作品天马行空,充斥着浪漫的元素,用自己的方式不断探求着美与爱的真谛。
但是,相比于真正成熟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当时的作品却总让人感到词藻轻浮,语言虽说极致优雅,但总不免让人感觉华而不实,缺少其中的情感内核。
要知道那时的济慈才刚刚二十岁出头,还未曾真正经历过生活的洗礼,他又怎么可能写出那种沉于表面之下的深层体会呢?
济慈当时可能自己也并不清楚自己的问题是什么,不过这些对于那时的他来说可能也没有那么重要。毕竟他至少坚定地坚持着自己对于“美”的理解,而且他的岁月还有很长,足够他慢慢地打磨自己,历练自己。
但谁也不会想到,济慈需要的“阅历”会来的这么快。
1817年,济慈22岁,出版了自己第一本诗集,但这本书一经出版就遭到了各大报刊评论专栏的激烈抵制。
1918年夏天,济慈23岁,他最爱戴的一位兄长汤姆传来噩耗,患上了肺结核,济慈赶回老家昼夜陪伴,最终却依旧挽回汤姆的生命,而且还令济慈也染上了严重的肺病。
这一年冬天,济慈遇到了邻家姑娘芬妮·布朗,那个自己命中注定的姑娘,但他自己却以为自己当时越来越坏的健康状况和微薄的经济收入而不得不忍痛离开。
短短的两年时间,济慈就遭受到了来自生活方方面面的打击。这些打击一次次地挫伤着这个浪漫的少年,却也在一次次地剥离这个少年身上的种种多余的浮躁。
1918-1920年是济慈生命最后的三年,却也是他作品真正达到顶峰的三年。
文青指导手册仰望星空,每一个弃医从文者的必备素养】生活的打击给予了济慈超出常人的体会,让他开始直面残酷的现实,但却始终无法阻止他追求美的初心。在济慈巅峰时期的作品里,也正是这种现实和理想交相融合,构成了他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
济慈从不喜欢像其他一些浪漫主义诗人一样,用刻薄的言语直指“理想王国”中充斥的黑暗,罪恶,相反,济慈的作品从来都是那么温柔治愈,他喜欢把自己的心酸与不满藏起来,藏在世间种种“美丽”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