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的传统,历来注重对意境的营设,景中生意,意中含景,情景交融。有意境的诗歌,会营造出一种极具诗意的画面感。
这样的诗歌,不仅含蓄蕴藉,韵味十足,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有深度,有厚度,隽永流长,让人们在品味咀嚼诗句的同时,还能带来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文章插图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就是这类诗作中出类拔萃的,他的诗歌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蕴情调,如诗如画的美妙意境,赢得世人的交口称赞。他的《暮江吟》一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九月初三日,白居易赴杭州刺史任的旅途中。诗人将旅途所见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融入笔端,写成这首小诗。
文章插图
开篇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的景象是:快要落山的夕阳,将余晖洒向大地、山川、河流,夕阳掩映下的诗人站在江边,柔和的光线平铺在江面上,一半江水呈现出如绿宝石一般温润而泽的妩媚色彩,另一半江水呈现出如霞光一样流光溢彩的动人姿色。
在这两句中,诗人将夕阳余晖洒向江面的美轮美奂的景色渲染了出来,
文章插图
白居易写的诗语言浅近平易,在平易之中,不仅有意到笔随的美妙动人之处,而且还有对关键字的恰当运用。
白居易在锻字炼句这方面的表现是非常出彩的,他善于运用关键字去适应诗歌的情境,创造诗歌的意境,增加诗歌的情趣,关键字的成功运用成为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
这首《暮江吟》,在锻字炼句方面显然起到了表率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先从第一句中的“铺”字说起,
文章插图
假如情景再现,站在诗人的角度试想一下的话,这个问题或许就不言自明了。如果要将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的景象描摹出来的话,既要做到贴切又要做到传神,这时候可以选用的字或许不止一个。
形容光线,“照”或“映”这两个字都是可以的,但“照”字太直白,少了一丝诗意;而“映”字又显得太平淡了。还有一点,如果选用“照”或“映”这两个字中的任何一个,就是这两个字都缺少了天际间辽阔无垠的境界,这样在无形中就与浑然天成的诗境不相匹配了。
文章插图
如果换用“落”或“洒”,则显得太生硬,光线融泄的美感也就荡然无存了,而且还会在行文上造成硬碰瓷的感觉。因为这两个字通常用来描摹落叶、落红、烟雨、飞雪等,形容光线的话,在视觉上还是缺少一些既视感。
而且“铺”这个字,将夕阳余晖逐渐扩散的、正在进行的运动轨迹体现了出来。诗人选用的这个“铺”字,确实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这个字把诗人眼前的景物写活了。由此可见诗人高超的锻字炼句的本领。
文章插图
一个极普通的“铺”字,放到秋晚的江面这个特定的情境中,便神形毕现,光彩夺目,既无雕琢的痕迹,又无牵强扭泥的姿态。
再来看诗中的“瑟瑟”一词,这个词的运用,既有功力,又富有韵致。“瑟瑟”是“瑟”字的叠词形式。瑟,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形状与琴相似,有25根弦,弦的粗细不同。瑟的每根弦上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
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就写道:“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文章插图
“瑟瑟”有两个义项,一指风声。如初唐诗人杨炯《庭菊赋》一诗中的“风萧萧兮瑟瑟”;还有如在白居易的《瑟琶行》一诗中,也有“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句子。这都是用“瑟瑟”一词来表现风声的例子。
“瑟瑟”的第二个含义是指一种碧绿的宝石。如《唐书·于阂国传》中的记载:“德宗遣内给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阗,得瑟瑟百斤。”这里是用“瑟瑟”指碧绿的宝石。
而在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山泉煎茶有怀》中,有“坐酌怜伶水,看煎瑟瑟尘”的句子,这是诗人用“瑟瑟”来形容煎茶时出现的碧绿色的浮沫。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中国人|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七:杨庆中:包容如何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 墨戏|这一曲《墨戏》,或许只有她能写出来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超市|3月1日起,青岛这家超市将闭店,店方回应
- 欢团|晨读 | 欢团圆子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辛丽丽: 中国式的浪漫给了我无尽的灵感和震撼|名家谈开幕式 | 开幕式
- eszter|妈妈每周带女儿摘野菜 并利用找到的食材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