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雯:没有亲耕亲种和不间断的关爱,田园亦会荒芜


廖雯:没有亲耕亲种和不间断的关爱,田园亦会荒芜
文章插图
廖雯:没有亲耕亲种和不间断的关爱,田园亦会荒芜
文章插图
序言
今年,第五届画廊周北京将在4月23日-5月2日举行,其中4月23日-4月25日为贵宾日,4月27日-5月2日为公众日。在活动期间,参展机构与艺术家将合力呈现一年之中北京地区最精彩的展览,并邀请所有热爱艺术的人共赴一场艺术之旅。
画廊周总监王一妃表示,去年画廊周北京的成功举办实现了融合实体及线上活动的新模式,并从北京及世界各地的观众联动中受益良多。今年将会持续创新,以新颖灵活的展现形式来拓展中国内地画廊周模式。
而我们也在这个项目中再一次与画廊周北京深度合作,同项目中的艺术家曹斐、方力钧,策展人廖雯进行了对话,希望可以为大众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现状提供多一个视角。
此时此刻,我们踏上了画廊周北京的这趟艺术之旅,聚焦艺术现场,同他们完成一场有关时代、艺术与自我的对话。
03 廖雯
今年山中天艺术中心作为画廊周北京2021的参展机构所呈现的展览《存在》是由当代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女性艺术研究者廖雯所策划的,呈现了14位艺术家在疫情隔离期间的创作。廖雯说,当代艺术所关注的是鲜活的艺术作品和文化艺术现象。
当我们走过口传时代、书写时代、印刷时代、传媒时代,到如今的网络时代,人类在纷繁的信息中越走越匆忙。那么,真实的“人”在哪里?为此,廖雯带领14位艺术家将这一问题搬进了一座充满“障碍”迷宫般的展场中。而我们也同样带着这个问题和思考,在这里同廖雯相遇。
廖雯:没有亲耕亲种和不间断的关爱,田园亦会荒芜
文章插图
廖雯:没有亲耕亲种和不间断的关爱,田园亦会荒芜】人因为“有心”,
方能“看见”万物
廖雯说,如今我们进入到了现代社会、网络时代,大家都已经非常习惯于各种技术手段以及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便捷,效率在提高,节奏在变快。然而作为个人我们的存在感在逐渐萎缩,“一机在手,天下我有”的便捷把生活简化到几乎不需要我们动脑。
“我觉得疫情只不过是上天的当头棒喝,这次因为疫情的原因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多困难和阻碍,同时也面临了生死的问题,这就不得不逼迫着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的存在价值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当代艺术的评论家、策展人和艺术家们所关心的问题。所以,正好这个空间来找我做一个新的展览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个非常不错的契机。”
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廖雯正式以策展人的身份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与被称为当代艺术“教父”的栗宪庭共同创办《艺术潮流》杂志,先后策划了《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娱乐不死》《极限自由》等专题展览。
于她而言,在当代艺术的领域已经工作了近 30 年,日常的工作状态就是不断地关心艺术家们的动向,保持对新现象、新作品高度的敏感性,这已经是几十年工作的一个常态了。也正因如此,当疫情来临后,她很快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发现有很多艺术家他们在疫情期间所创作的作品有意无意地观照了自己的生存状态。所以当山中天艺术中心邀请廖雯的时候,她才能够迅速地决定要来做这个展览。
她表示此次并不想用一种惯常的观展方式去呈现这个展览,从很多年前她就非常在意展览与观众的互动,在其看来,这是当代艺术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处境里,艺术家用他独特的视角、艺术的方式去表达,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最独特和敏感的内心去感受和表达的权利。这个是她特别在意的、很强调的一件事。而这一点也跟邀请方的想法不谋而合。
所以,在这个展览中,廖雯也在展陈空间设计上加入了迷宫的形式,在观展的路上设置许多阻碍致使观展路线只有唯一的一条,让观展者既明确又被动地去遇见途中的每一个作品。而在艺术家的选择上,她特别选择了 14 位艺术家以此来反映“居家隔离 14 天”这个如今被我们深深记在脑海里的符号。
廖雯:没有亲耕亲种和不间断的关爱,田园亦会荒芜
文章插图
展览现场迷宫入口
“每位艺术家的展场都变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隔离空间,所选的参展作品大部分是艺术家在疫情‘隔离’期间所作,涵盖了各种媒介。”
这种“全封闭”式的设计,打破了观众惯常的观展方式,无论是否愿意,都要跟着这条路线走下去。这就好像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所被迫改变的我们。当迷宫般的展厅与狭窄的路线,周围的水泥墙以及下一步踏进的属于艺术家独有的艺术空间,一种莫名的压迫感与异样随着你的脚步缓慢移动。在展厅的一层,艺术家张咏的音频作品《尘入水底》被置于一间全黑的封闭空间中,推门进入可以坐在里面的长椅上静静感受,那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让人隐隐不安,却又极度放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