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哀伤如何安放,北京回龙观医院专家安静:疫情中丧失亲人


北京日报客户端@哀伤如何安放,北京回龙观医院专家安静:疫情中丧失亲人
文章图片
受访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干预部主任、副主任心理治疗师安静
丧失挚爱的亲人是每个人难以避免的人生经历 , 当事人因此遭受伤痛、承担影响 。 面对“失去” , 人们所体验的“哀伤”既是一个状态 , 也是一个过程 。 一些家庭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失去了一位或多位家庭成员 , 其中有些是突发的死亡 , 而且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 , 在世的人无法陪伴亲人度过最后的日子 。 这些使得失去变得更加沉痛 , 对于哀伤的处理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
当国内的疫情逐渐被控制住 , 我们从最初的紧张、慌乱中回过神后 , 一些人丧失亲人后的哀伤再度袭来 。 每个人对于这种哀伤的处理方式不同 , 从哀伤中复原的速度也有差异 , 但总体上我们都会出现一系列共性的反应 。 今天 , 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如何面对和走出因丧失亲人而带来的哀伤 。
(1)痛失吾爱后的情感三阶段
通常 , 人在丧失亲人后会经历三个阶段:震惊与逃避期、面对与瓦解期、接纳与重建期 。
在亲人离世的短期内 , 有的人可能感到震惊、情绪崩溃 , 什么都做不了;而有的人可能并没有太多情感反应 , 按部就班地处理日常生活和丧事 , 看起来表现得比较麻木 。 无论反应是否激烈 , 在这一阶段 , 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内心不相信、不接受 , 并否认亲人离开的事实 。 其中 , 一些人还会对自己的麻木状态感到不解 , 甚至质疑自己“冷血” ,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应该非常难受和痛苦 , 但好像又体验不到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感 。 其实 ,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自我保护机制 , 有的人一旦体验到难以忍受的痛苦 , 就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 , 暂时压抑痛苦感受 , 这并非因为他们冷漠无情 。
在震惊与逃避期后 , 人会进入面对与瓦解期 。 个体慢慢面对亲人离世的事实 , 生活可能会因为亲人的离开而混乱不堪 , 悲伤、愤怒、内疚等情绪袭来 , 睡眠、饮食等均受到影响 , 并沉浸在对逝者的思念中 。 这一时期是人们不断面对、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 他们需要面对和处理亲人离开后的许多问题 , 比如 , 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适应亲人不在身边的环境与生活模式、将注意力和精力逐渐转移到其他事情和人上 , 等等 。 这一阶段的状态也是反复变化的 , 时而深陷在痛苦、绝望、无助、思念等情绪中 , 时而略有好转 , 但总体来说 , 都是在这种反复中不断成长、疗愈 。
最后迎来的就是接纳与重建期 。 随着自我调整的进展 , 个体将逐步接纳和适应亲人离自己而去的事实 , 并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 在这个阶段 , 生活逐渐恢复常态 , 情绪愈发稳定 , 学会用积极方式怀念逝者 , 带着对逝者的想念重新找寻生活的意义 。
(2)警惕哀伤反应发展为病理性
上面所说的人在丧失亲人后会经历的三个阶段 , 是从共性和宏观角度来说的 。 具体到每个人的表现上来说 , 丧失亲人后的一段时间 , 人的情绪、认知、行为、生理都会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 , 也就是哀伤反应 。
情绪:人们会因为亲人离去而悲伤、忧郁、痛苦、焦虑 , 甚至孤独、无助、绝望 , 或者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而自责自怨;
认知:会沉浸在对丧失这个事情的反复思索中 , 但又思绪凌乱 , 注意力无法集中 , 健忘 , 与逝者有关的画面在脑中挥之不去等;
行为:会控制不住地哭泣、回避与人交流、回避与逝者有关的物品 , 或者出现相反的表现 , 如整天与逝者遗物相伴、易激惹、做事失去耐心等;
生理:出现饮食不规律、睡眠不好、多梦、容易惊醒、以往疾病加重、身体疼痛、心脏不适、消化不良等情况 。
哀伤是丧失亲人后正常而复杂的体验 , 表现为情绪、认知、行为、生理的不适 。 一般情况下 , 随着时间的流逝 , 人们依靠自身资源和社会支持完成自我调整和适应后 , 相关不适反应会逐渐减轻和消失 。 然而 , 如果这些哀伤反应持续时间过久 , 如超过6个月都无法缓解 , 且严重影响个体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时 , 则可能是病理性哀伤 。 病理性哀伤有复杂性哀伤障碍、延长哀伤障碍等诊断名称 , 用来描述不正常或病态的哀伤 , 主要表现为在关系亲近的人去世6个月后 , 个体对逝者的想念持续弥漫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 仍不能接受逝者已逝的事实 , 对外界事物和活动没有兴趣 , 情感冷漠等 。 这些反应严重损害个体的生理、心理健康 , 影响其正常的生活、社交、工作、学习等社会功能 , 且还长期伴有内疚、愤怒、持续过度悲痛等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