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小口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出土于西安市临潼区姜寨,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典型水器 。陶瓷容器也是玻璃器皿在古代东方的替代品
相比陶器,瓷器质地致密,胎体光洁,釉色美丽,素肌玉骨,恬淡清雅,而且不渗水 。瓷器制成的器皿不但在中国使用广泛,还沿着丝绸之路流传域外,同样广受欢迎 。亚、非许多地区在中国陶瓷器输入之前“饮食不用器皿”,多以植物叶子作为食器 。南宋《诸蕃志》介绍:登流眉国(今马来半岛)“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匙筋,掬而食之”;渤泥国(今文莱)“无器皿,以竹编、贝多叶为器,食毕则弃之” 。自从从中国获得陶瓷器输入以后,这种精良、卫生又实用的器皿让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用器有了很大的改善 。对此,艾伦·麦克法兰同样指出,“直到最近数百年以前,玻璃的主要用途一直是做容器 。中国人和日本人用黏土制造了极佳的容器,所以他们无论如何没有理由对玻璃锲而不舍 。”
怎与陶瓷争锋
这句话的确有其道理 。其实,陶瓷器表面的那层“釉”,通常由硅酸盐复合物经由高温熔融态再冷却而制成 。它与玻璃均属非晶态物质,在物质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能上没有本质区别 。所不同的是,两者虽然成分近似,但在制备工艺上大有不同,前者以薄层釉浆的形式附着于陶瓷胎体表面而后烧结;后者则需要将原材料在耐火的容器即坩埚中炼制,耗时费力,且受制于坩埚的大小与耐火程度 。更重要的是,瓷釉的配制和胎体成型、烧制是分别独立的环节,而玻璃的熔制是制作工艺的首要环节,与加工成型紧密相连 。因此看来,玻璃的技术“门槛”似乎也要更高一些 。
文章插图
2018年2月12日,英国特伦特河畔斯托克的哈尔森公司的工厂,一名员工从一个釉池中取出一个瓷器杯子 。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 。相比陶器,瓷器质地致密,胎体光洁,釉色美丽,而且不渗水
不过,古代中国既然能创造出如此高妙的陶瓷工艺,这点技术困难自然没有道理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 。实际上,唐代以后,中国已经可以制作和西方相同配方的钠钙玻璃 。可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钠钙玻璃所需的天然碱资源(碱是钠钙玻璃中钠的主要来源)在中国并不丰富,作为替代品的铅玻璃(中国铅矿资源丰富)不但不耐热,且铅玻璃在热加工时挥发有毒,绝非理想的生活器皿 。相比之下,中国的优质高岭土资源丰富,这就保证了瓷器原料来源无虞 。而便宜的陶罐陶杯也比昂贵的玻璃器皿更能满足储物与饮水的需要 。
退一步说,即便古代中国富有制作玻璃的天然碱资源,舍陶瓷而取玻璃大概仍然不是一个经济理性的选择 。古代的手工业生产,普遍以木炭作为燃料 。《天工开物》中统计过烧制陶器所需的木炭数量,“大抵陶器一百三十斤,费薪百斤” 。木炭来自薪柴,出炭率大抵是每3千克木柴可得1千克炭 。因此生产130斤陶器的过程中大概需要耗费300斤木柴 。由于玻璃的烧制需要高温(熔窑的温度甚至高于瓷窑的温度),而要长时间保持玻璃的熔化状态,所耗费的木柴数量自然更加可观 。
就燃料而言,木柴的最大缺点就是再生周期长、数量有限,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证呢?在古代中国,民众冬季取暖也需薪柴 。历朝的宫廷用柴也是远大于老百姓人家的消耗量 。以明朝宫廷的实际用柴量为例,天顺八年(1464)易州柴厂坐派供应215万千克柴炭;成化元年(1465)为325万千克;成化三年(1467)增至870万千克 。明末宫中每年用薪柴1300万千克,木炭600万千克 。按1/3的出炭量折算,共用薪柴3100多万千克 。当时紫禁城里约有宫人9000多人,折合每人每年消耗5立方米木材 。普通人家虽然消耗量不至如此之多,但考虑庞大的人口数量,对木材的需求压力实在不言自明 。结果,宋代以后,各地都感到了缺乏薪柴的压力 。发现煤矿的地区还好些,逐渐开始开采煤矿以为日用燃料(尽管煤炭的开采相较木材的获取成本提高了许多) 。没有煤矿的地区,人民就只能使用各种代用品 。最普通的就是以热值很低的稻草为燃料 。西北地区没有稻草,百姓甚至不得不用晒干的马粪为燃料 。在这种取暖尚难以保证的情况下,耗炭量比陶瓷工艺更大的玻璃制造业自然也就难以受人青睐了 。
- 【游戏迷】王者荣耀: 为什么大部分女玩家, 除了玩辅助, 就是玩法师呢?
- 为什么有的葡萄酒陈年后更好喝
- 英雄联盟手游上线 英雄联盟手游上线英雄名单
- 【游戏世界】王者荣耀: 为什么大量玩家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只能炸鱼塘的英雄呢?
- 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价值 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
- 身边的一些商务人士用苹果手机的少了 商务人士为什么很少用苹果手机
- 【游戏世界】北慕知道为什么KPL不要他!易瞳巅峰赛随便第一,却打不了职业
- 为什么有些游戏代理不收钱 游戏代理要交钱吗
- 古代打仗的阵法到底有什么用 古代打仗的阵型
- 网红教授上课时, 有个女生突然提问戴老师,三国曹操为什么喜欢别人的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