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别走”宝宝大哭拒进幼儿园,研究发现: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优米最近有些分离焦虑 , 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撇嘴哭 , 边哭边说:“妈妈 , 我上幼儿园就特别想你 。 ”
明明已经上了一学期了 , 突然来这么一出 , 老母亲真的有些头大 。 但看她可怜兮兮的样子又有些心疼 , 好话说了一箩筐 , 熊娃还是一去幼儿园就哭 。 和老师沟通 , 老师建议先安抚孩子情绪 。
“妈妈别走”宝宝大哭拒进幼儿园,研究发现: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文章图片
老母亲也知道要安抚 , 但看着每天都哭哭啼啼的熊孩子 , 真的是无处下手 。 于是特意去请教了我的心理学老师 。 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重新开始审视自己 , 老师说:哭是好事 , 比不哭强!
一、爱哭的孩子 , 大部分都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这个词已经被用烂了 , 每到新学期这个词就会被拉出来说说 。 但大部分人只会告诉你:分离焦虑很正常 , 家长只要保持好心态 , 孩子就会克服 。 真的是这样吗?优米这次突发的分离焦虑 , 让老母亲深深怀疑这样的说辞 。 刚开始还能保持正常的心态 , 但随着熊娃哭闹的时间越来越长 , 心态真的崩了 。
为此 , 结合老师讲解 , 老母亲特意去查了不少关于分离焦虑的资料 , 还真让我发现了一些理论依据 。
“妈妈别走”宝宝大哭拒进幼儿园,研究发现: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文章图片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BowlbyJ)提出: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是基因中携带的 , 这种依恋关系是造成孩子分离焦虑的关键 。 也就是说孩子爱哭 , “分离焦虑”只是表面原因 , 而真正的原因其实是“依恋关系” 。
美国心理学家MaryAinsworth用“陌生情景法”实验 , 观察孩子对环境适应能力 。 他先让孩子和妈妈在一个房间 , 随后进来一个陌生人和妈妈交流 , 接着妈妈离开房间 , 过段时间妈妈再回到房间 。
研究人员根据孩子“哭”的方式 , 将依恋类型分为4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和恐惧型 。
“妈妈别走”宝宝大哭拒进幼儿园,研究发现: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文章图片
?安全型:大约70%的孩子是这类型 , 他们很有安全感 。 妈妈在时会独自探索周围环境 , 妈妈离开会有分离焦虑 , 但妈妈回来又会开心玩耍 。 这些孩子进入幼儿园会“哭”几天 , 但很快就能适应新环境 。
?焦虑-矛盾型:这类孩子 , 妈妈在时也会担忧 , 时不时看妈妈是否还在身边 。 一旦妈妈不在 , “分离焦虑”就会变得特别强烈 。 当妈妈再次出现 , 孩子甚至会对妈妈刚才的离开表现出不满 。 这类孩子进入幼儿园 , 会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或攻击性行为 。
?回避型:这类孩子对妈妈是否离开表现得很冷漠 。 妈妈是否走开对他们影响不大 , 善于采取回避的方式来掩饰和压抑自己对妈妈的需求 。 这类孩子入园时 , 不会表现出焦虑 , 不少家长误以为是孩子懂事 , 其实并不是孩子没有焦虑 , 而是他们隔离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
?恐惧型:这类孩子一方面对妈妈的依恋感到非常矛盾 , 一方面又表现出对妈妈依恋的压抑和回避 。 他们入园时 , 有时会表现的毫不在意 , 有时又会哭的撕心裂肺 , 常常让人捉摸不定 。
这些依恋关系才是造成孩子大哭的关键 , 比如:矛盾性和恐惧型的孩子最容易情绪奔溃 , 嚎啕大哭 , 回避型孩子更多的则是冷漠 。
二、为何说:哭是好事 , 比不哭强?
身为家长 , 看到孩子大哭一定会心疼 , 我们都会想尽办法让孩子止哭 , 但科学证明:其实孩子哭出来要比不哭强 , 为什么呢?
“妈妈别走”宝宝大哭拒进幼儿园,研究发现: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文章图片
分离是每个宝宝的必修课 , 分离意味着焦虑 , 我们害怕焦虑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可弥补的创伤 。 但事实上 , 据《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发表过的一篇针对美国疾病普查数据库的论文分析 , 显示:只有4.1%的孩子会患分离焦虑症 , 成人分离焦虑的概率是6.6% 。 儿童分离焦虑只有三分之一(36.1%)会持续到成年后 , 也就是说“分离焦虑”的持续性影响只有1.4% 。
只有一小部分孩子会出现心理疾病级别的分离焦虑症Separationanxietydisorder(SAD) , 分离焦虑对孩子的影响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 , 往往现实中是我们这些当父母的过分夸大了它的影响 。
“妈妈别走”宝宝大哭拒进幼儿园,研究发现: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文章图片
那些爱哭的孩子 , 其实是通过“哭”表达自己的情绪 , 这是孩子应对焦虑的正常操作 。 相比让孩子憋着不要哭 , 哭出来的孩子反而更容易发泄焦虑 , 也更容易安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