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明心学中提炼乡村振兴智慧|传统文化研究者共话思想的力量( 二 )


从阳明心学中提炼乡村振兴智慧|传统文化研究者共话思想的力量
文章插图
邓国元:“阳明学与乡村振兴”的三个问题
从阳明心学中提炼乡村振兴智慧|传统文化研究者共话思想的力量】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副教授邓国元说,就“阳明学与乡村振兴”这一论题而言,基于哲学、思想本身及立场的思考,需要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或追问:第一,阳明学的思想理论本质。第二,基于当下的背景来考察讨论乡村振兴的问题,显然与阳明学本身所处的时代已经存在时空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进而,要讨论阳明学与当前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以及揭示阳明学对于乡村振兴的价值与意义,显然就存在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对阳明学进行创造性解释、创造性转换的问题。第三,如果说阳明的“亲民”所代表的儒家固有文化传统,以及在明代所开启的“觉民行道”路径,那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探讨阳明学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与意义,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恰当把握阳明学价值的前提下,对乡村中的“民”重新予以“觉”,强调“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实现“民”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转换与发展。
“先师之灵何以安,庠序之教何日兴”
从阳明心学中提炼乡村振兴智慧|传统文化研究者共话思想的力量
文章插图
潘俊辰: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贵州省儒学研究会福泉分会会长潘俊辰有自己的认识。2007年至2012年间,他在中国文化书院教授孩子们读中华传统经典的经历中发现,过去的教育中缺失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与经典断层。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承载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华。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孩子在诵读传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学习着、培养着自身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潘俊辰认为,张三丰曾在福泉修道8年,留下300多篇诗词歌赋,其表达的中心思想内涵是:以修身为本,修身首先要正义诚心,正心物欲不入。这正是儒学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含义,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从而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
从阳明心学中提炼乡村振兴智慧|传统文化研究者共话思想的力量
文章插图
袁曜:“良知教育”是为了培养“立志”“强大”的学生
修文县政协秘书长、修文一中原校长袁曜在一中推行的“良知教育”改革中,其根本目标是“培根铸魂,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此,从2010年起,修文一中探索推行的“良知教育”改革,提出“践行知行合一”的口号,发展老师和学生的自主能力,推行以“吾性自足”为出发点,践行阳明先生提倡的“不作花想、不作叶想、不作枝想的“培根”思想”,为此建立了“三自一新”改革,就是“自我发展,自主管理,自学发展以及课堂创新”,敦促老师,也激励学生,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寻找教育复兴之道。
良知教育的初心使命是在新时代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自律、自强、向上、向善的德行,励志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的人。袁曜认为,真正的强要内心强大,能征服自己。“要培养‘立志’‘强大’的学生,‘强大’的学生要克服内心的恐惧、怯弱、贪欲,一心向学,做到干净、忠诚有担当。”袁曜说。
从阳明心学中提炼乡村振兴智慧|传统文化研究者共话思想的力量
文章插图
石行:贵州延续着大量民间儒学形态
传统由身向心转移,潜移默化,悄无声息,却有动人的温情。“90后”、播雅书院院长石行,以及他的团队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不断找寻流落在贵州民间的文化遗迹,包括诗词曲调、典籍孤本以及一生都在传统文化中浸润的老人……在这个过程中,石行与团队发现,贵州民间延续着大量中华民间的儒学形态。
“包括悬挂孔子以及阳明先生的卦象、传统婚礼中吟唱的诗经,以及敲打的乐器等,这其中所呈现的儒学形态是活泼的、丰富的,也是灵动的。还有散落在贵州民间的儒学老人,无论从他们的学识、学养、家风、传承涵养、话语方面等,都是当下儒学经典的活态呈现。”石行在采集到的资料中有一位老先生,称自己为“儒生”,始终穿着长衫马褂,他说:“我想给子孙留一个儒生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