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烹小鲜


人生,如烹小鲜
文章插图
人生,如烹小鲜
文章插图
《道德经》六十章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如此,人生亦如此。
如果说人生是一道佳肴,那我们就既是人生的厨师,又是人生的食客。
生命是我们最主要、也是最宝贵的食材,我们需要知道怎么料理,也需要知道如何品尝。
人生,如烹小鲜
文章插图
珍贵的食材,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烹饪,使其保留原味,不至于使配料喧宾夺主。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生命的“配料”往往太多。
我们不停地追逐,为生命做加法,却反而将生命淹没在无穷无尽滋生的欲望之中。
我们的祖先早有先见之明,无论是先秦诸子,还是宋明理学,都对欲望的消除发表过见解。
儒家强调对人的情感和欲望进行充分的、和谐的塑造,而老子则主张一种情感和欲望的“斋戒”。
何为“斋戒”呢?
《道德经》第三章云:“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心灵的斋戒使人内心澄明安宁,而趋向有道之人。
《道德经》三十九章云:“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有道之人并不追求如玉一般精美,而安守石头一般的质朴。
这便是情感和欲望“斋戒”的体现。通过这种斋戒,我们为人生做减法,变得逍遥自在。
这种斋戒,并非否认享乐,也并非否认感官欲望。
老子对于欲望的消除,是吊诡性地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之上的。
《道德经》第三章又云:“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若其志,强其骨。”
我们毋宁说,“实其腹以虚其心,强其骨以弱其志”,用欲望的满足实现欲望的消除,这是老子高明的辩证法的体现。
人生,如烹小鲜
文章插图
人生,如烹小鲜
人有七情六欲,这是人之常情。老子并不贬低快乐与欲望,而是要实现一种快乐的简化和最优化。
《道德经》三十二章云:“知止可以不殆。”三十三章又云:“知足者富。”“知止”和“知足”便是快乐的最优化。
诚如《战国策》中所言:“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知足者方可在最低限度的欲望中实现人生的大自在。
人若是不知足,便会陷入欲壑难填的境地,不但没办法获得快乐,反而会损害了自己面对人生这盘珍馐的品味。
《道德经》十二章云:“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反而损伤了味蕾,使人无法品尝美味。
试问,多少富人怀不足之心,多少花花公子身陷空虚和孤独?
看似坐拥着财富,看似拥有着一个又一个的伴侣,却仍然没办法获得快乐和满足,因为他们人生的味蕾遭到了损害。
这就像喜欢吃甜的人反而是不擅长品尝甜味的人,因为他的味蕾很快就是适应既有的甜味,而去追求更甜的食物。
《道德经》六十三章云:“味无味。”可谓精妙至极。
无论是偏爱什么味道的人,都会陷入对某种味道的沉溺,唯独品味“无味”之人,永远不会追求更加“无味”的东西。
从而知止、知足,并且恢复了良好的品味,能够雨露均沾地品尝每一种风味,可以敏锐地捕捉到每一种风味。
安贫乐道之人,往往可以更好享受财富;善于独处的人,往往可以更好感恩亲情与爱情。
这些人都是“味无味”之人,他们在无味里恢复了良好的品味。
正如《道德经》二章云:“有无相生”,他们在“无味”中“有味”,不需要在生命里额外添加许多调料,便可以在人生中怡然自乐地大快朵颐。
人生,如烹小鲜
文章插图
总的来说,欲望,如老子所言,并不会玷污我们的灵魂或我们的质朴,然而会损害我们的品味,我们的满足感,最终损害我们的人生。
所以,《道德经》三章云:“常使民无知无欲”,并不是要我们推行愚民政策。
它对于现代的我们而言,是要我们暂缓浏览无穷无尽的讯息,暂缓络绎不绝的社交,关照内心,恢复品味,别辜负了人生的美味佳肴。
同时,我们要在人生中感悟到,我们品尝的酸甜苦辣,皆出自于“无味”,而又复归于“无味”。
正如《道德经》三十五章所云:“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是故,在我们品味人生的五味杂陈时,能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觉悟,能多出一分“得之我幸,失之亦然”的从容,真正开启生命的自在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