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洪均生太极拳之贴衣发力的实用内劲,在这里说明白了
洪均生公说:内劲即缠丝劲 。 是通过反复交缠练出来的似松非松的劲 。 将太极拳劲和训练方法讲的很清楚了 。 随着搏击赛事的蓬勃发展 , 人们对太极拳等传统武术的缺点认识的越来越深刻 。 当然有传统武术拥护者对搏击不屑一顾 , 认为是“外家拳”徒有拳脚之勇;对现代搏击拥护者认为太极拳等传统武术花拳绣腿 , 不堪一击 。 这样的争论 , 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 , 永远扯不清 。 小编只想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洪均生太极拳的劲在实用的时候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
文章插图
(杨师喜寿先生在八十大寿的寿宴上)
现代人都知道 , 物体的作用力 , 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成正比 , 在实用中 , 质量是相对不变的 , 所以击打力量的大小与加速度密切相关 , 这就是所谓的“爆发力” 。 太极拳的内劲也是在这个范畴之内 , 洪均生称之为“崩炸劲” , 陈式其他派称之为“弹抖劲” 。 搏击形成击打力 , 比如一个直拳打过来 , 是有一定的加速距离的 , 最终爆发在对方的某个部位 。 无论是传统武术还是现代搏击 , 都需要通过这个方式 , 充分利用拳脚 , 形成有效的击打 , 这个本质毋庸置疑(争论的双方不同意这个观点也没关系) 。
文章插图
(杨师喜寿先生80高龄仍与弟子亲实验)
但太极拳以及其它传统武术又有不同之处 , 更喜欢于贴身发力 , 近距离的击打 , 这样话加速的距离会大大缩短 , 是如何确证加速度 , 从而确保击打力度的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步法和身法因素 。 在实用中 , 一旦把拳打出去 , 要想形成第二次击打 , 现代搏击就要把拳收回来 , 如果双方纠缠的比较近 , 现代搏击则失去了优势 , 所以后来在搏击中引入了巴西柔术的地面战 , 即所谓的MMA等知名赛事 。 而太极拳在近身时 , 可以借助身法和步法的变化 , 在拳头贴衣时 , 仍能爆发出力量 , 并将力量渗透到对方身体内部 , 也就是洪均生公在《王宗岳太极拳臆解》中讲的“贴衣发力” , 这个距离 , 比“寸劲”发力的距离更短 , 也更难练好 。 形意拳拳谱有“打手不回手” , 就是在特殊情况下 , 即使不收回拳头 , 仍具有连续击打的能力和一定的效果 。
文章插图
(打手不离手 , 杨师喜寿先生与弟子实验)
其次就是缠法因素 。 无论承认与否 , 传统武术的发力 , 都不是直来直去的 , 而是有缠法的 。 不管是“滾入滚出”的滚动发力 , 还是“小环断环”的发力 , 都是异名同质的 。 这种发力的好处 , 一是在超短距离发力时 , 无形之中增加了加速的距离 , 提高了速度 , 形成较大的加速度;二是通过缠法调整了周身的配合 , 尤其是脚下、背部和胯部的力量更为顺达地传到拳上 。 当然这个缠法 , 并不是明显的外在的“缠绕” , 而是微微的一“点”即可周身通达 , 用太极宗师陈鑫的话来说就是“(圈)极小而圆” 。 像这种极小而圆的发力 , 充分调动了身体内在的配合 , 冲击力和穿透力强 , 隐蔽性也强 , 称之为“内劲” , 不是没有道理的 。
文章插图
(内劲猝发 , 杨师与弟子实验)
在贴身相持阶段 , 这种发力的方式是比较有利 。 当然了 , 若水平较低 , 根本没有机会进入贴身相持阶段 , 那是另当别论 。 实用是个复杂的过程 , 是手眼身法步的有效融合 , 不会局限某种单一的方式 。 虽然是以洪式太极拳为例 , 但仍可以用于其它传统武术 , 放开眼界和思维 , 从更为全面的角度思考和训练 , 知己知彼 , 对太极拳和太极拳爱好者来说不是坏事 , 您觉得呢?
- 李树才陈氏太极拳大师李树才谈太极之论天地人
- 颈椎病我长期的颈椎病如何不治而愈?
- 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老师过去推手发劲的情形
- 太极拳肩胛痛和睡眠问题在练拳中不知不觉中改善了
- 董海川八卦掌董海川对战太极拳杨露禅打成平手?杨徒弟:照顾对方面子!
- 【太极拳】太极拳之美,惊叹了世界!
- 『洪波涌起』太极拳“其根在脚,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 太极拳@陈师行论太极拳实战:世上没有最厉害的功夫,只有更厉害的人
- 『太极拳』带您走近石家庄虹发太极书院
- 【太极拳】“好看”二字毁了我们的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