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化工企业风险分级管控细则( 二 )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 。对于系统或大型机组开、停车,检维修,动火、受限空间等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进行重点考虑 。
化工企业的自动化操作(DCS)、炼油装置检维修作业、可燃液体储罐动火、进入液氨储罐检查、合成氨装置开停车等 。
风险点排查
化工企业应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区域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并建立《风险点登记台账》(参见附录A.1),为下一步进行风险分析做好准备 。
风险点排查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 。
危险源辨识分析
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参见附录A.2)及《设备设施清单》(参见附录A.3) 。宜采用以下几种常用辨识方法:
对于作业活动,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简称JHA)进行辨识,分析步骤和要求参见附录B;
对于设备设施,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简称SCL)进行辨识,分析步骤和要求参见附录C;
对于复杂的化工工艺,应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简称HAZOP)等方法进行辨识 。
危险源辨识范围
危险源辨识范围应包括:
规划、设计、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
危险源辨识实施
依据GB/T 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缺陷和管理缺陷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因素的根源和性质 。
辨识危险源也可以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进行提示 。其中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 。
风险控制措施
化工企业应依据DB37/T 2882—2016规定的风险控制措施类别和基本原则,并结合化工生产特点分析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
风险控制措施应从工程技术(或工程控制)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方面识别并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现有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或改进的控制措施 。
风险控制措施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 。
设备设施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报警、联锁、安全阀、液位、温度、压力等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控制措施和消防、检查、检验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
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制度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素质等方面 。
重大风险控制措施应符合DB37/T 2882—2016第6.5.3要求 。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
风险控制措施在实施前应依据DB37/T 2882—2016第6.5.2.2要求组织评审 。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方法
化工企业宜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参见附录D)、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参见附录E)等方法,针对辨识的危险源潜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并填写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参见附录A.4)和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参见附录A中表A5-1或A5-2)
风险评价准则
化工企业制定风险评价准则时应结合化工生产特点,并充分考虑以下要求: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相关方的诉求等 。
化工企业在对风险点和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存在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的影响,并结合生产特点和自身实际,明确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度取值标准,确定适用的风险判定准则(参见附录D和附录E),进行风险分析 。
风险分级管控
管控原则
风险分析评价和风险等级判定时,应对每项控制措施进行评审,确定可行性、有效性 。
存在缺失、失效的状况,应制定落实改进措施,降低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