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从广慈到瑞金的爱意传承( 二 )


1937年 ,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 , 由于战争引发的霍乱等传染病暴发 , 广慈医院除救治受伤军民外 , 还在原有传染病房外另辟隔离医院收治霍乱病人、天花病人 。 医院因此获得当局的奖章 。
与疫情作战 , 成为这所医院的历史的一部分 。
【三】
1948年 , 日后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王振义 , 从震旦大学医学系毕业 , 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得到广慈医院工作的机会 。 他被分在2号楼 。 当时 , 内科医生一共只有3人 , 主任正是邝安堃 。 王振义记得 , 他一个人要负责48张床位 。 “那时候我们不用看门诊 , 门诊有专门的医生 。 工作节奏基本是一天在平民病房 , 一天在传染病房 , 一天休息 。 几乎什么病都要看 , 尤其在传染病房时 , 狂犬病、霍乱、天花每天都会遇到 。 ”
「上观新闻」从广慈到瑞金的爱意传承
文章图片
「上观新闻」从广慈到瑞金的爱意传承
文章图片
2号楼和3号楼今夕 。
王振义工作的2号楼 , 是瑞金医院内最具历史的建筑之一 , 也是医院创建之初的第一批病房 。
20世纪初 , 天主教江南代牧区法籍主教姚宗李与法租界公董局合作 , 在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东侧购地160亩建立”圣玛利亚医院“ , 医院中文名根据“广为慈善”之意 , 取名“广慈医院” 。 1907年10月13日 , 医院举行了落成典礼 。
落成的首期工程 , 包括了4幢2层西式砖木结构房 , 一幢供修女用 , 一幢供职工用 , 两幢供病人用 , 名字是圣味增爵楼(SaintVincent , 2号楼)与圣路依士楼(SaintLouise , 3号楼) , 病房下层设40张病床 , 分布于各室 。
王振义工作的2号楼内 , 最初仅设病床15张 。 随着医院的发展 , 医院不断在周边新建了许多新的机构和设施 。 1935年 , 2号楼在原址同名老楼拆除基础上先行建成 。 当时媒体如此报道:“新楼为中国穷人住院 , 让法国医学技术为中国人服务 。 ”开业时 , 2号楼共300张床位 , 有骨科、手术室、结核病房等 。 5年后 , 3号楼也跟上 , 落成后的外观与2号楼一致 。
医院的东面是法国耶稣会的震旦大学(今交大医学院) 。 1912年 , 法籍传教士孔明道(JosephdeLapparent)任震旦学院院长后即着手建立医科 , 学生毕业后 , 最优秀的医学生才能进入广慈医院工作 。 广慈医院东北面为天主教仁爱会总院(今瑞金医院卢湾分院) 。
从广慈医院建院第二年起 , 医院陆续增建了病房 。 至1932年医院成立25周年时 , 病床已经增至500张 。 发展至1949年 , 病床已经达到780张 , 全院共有医生50多名 , 完成了学科齐备的综合医院的规模始建 , 逐步踏入国内一流医院之列 , 并成为当时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医院 。
1950年2月6日 , 国民党军队空袭上海 , 医院全力参加抢救受伤市民 , 此后又立刻投入与白喉、天花的斗争中 。 1951年10月 , 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广慈医院;1952年 , 医院改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 。
在当年高校院系调整和随后的校内专业设置调整过程中 , 广慈医院汇聚了沪上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 。 他们中有儿科界一代宗师高镜朗、骨科学专家叶衍庆、外科学专家董方中、肺科学专家孙桐年、心脏病学专家陶清、传染病学专家杨宜、口腔内科学专家席应忠、口腔外科学专家张锡泽、整形外科学专家张涤生、麻醉学专家李杏芳、中医伤科专家魏指薪 。 还有一大批回国的青年留学人才 , 包括朱大成、董德长、曾畿生、邱立崇等 , 大大增强了医院的师资力量和医疗力量 。
【四】
虽然设在外侨聚集区 , 但医院从一开始就对所有病患都予以收治 。
据《广慈医院25周年纪念》记载:“广慈医院贫富俱收 , 各视其境遇以付值 , 犹如现状 , 富者出其膳费 , 从无因乏资而被拒绝者 , 即最贫者 , 亦得入附设之病床焉 。 500病床中302座 , 供贫人之用 , 从未间断 。 故贫者极乐进广慈医院 , 药费优廉 , 看护周到 , 身心俱泰 。 ”上海解放后 , 傅培彬有一次在术前查房时 , 发现一位罹患急性腹膜炎的农村阿婆双脚都是泥 , 立刻亲自打来水为阿婆洗脚 。 傅培彬曾任瑞金医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