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职场上坡困境:在提升期遭遇“不开心”( 二 )


当然 , 还会有更高职级、更多薪水在诱惑着他 。 他要游进真正的大海里了——那里氧气更多 , 可是鲨鱼也更多 。
向前一步 , 外在阻碍也重重
走出去的那一刻 , 本以为等待自己的都是理所当然的光明 , 但是事情往往没那么顺利 。 即便内心的焦灼感减轻 , 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丝毫没有降低它的威力 。
步入而立之年的王颖一直在北京打拼 。 2012年夏 , 她从东北的一所普通本科学校毕业 。 当年 , 她没有参与名企的大规模秋季招聘 , 而是一直通过海投寻找工作机会 。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当“总裁班”的带班老师 , 接触的都是民营企业的老板 。 从那时起 , 她开始了4年的“过劳死”节奏:每天通勤单程两小时 , 周末无休 。 虽然工作日可以调休 , 但是休息半天她都不好意思 。
最后 , 她成了公司里晋升最快的新员工 , 代价是“零生活” 。
在到处是名校生的北京 , 她去了一个没有名校生的小环境里 。 她事后觉得 , 或许冥冥之中她选择了一个不会那么让她自卑的环境 。 初入职场时 , 她也有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 她不了解北京 , 更不了解这里的职场 。 作为新人 , 她没少被公司的人欺负 。 原本几个人干的活儿经常甩给她一人 。
2015年 , 她意识到 , 公司的价值观原来是要她拼命 , 还没法得到相应的回报 。 不仅薪水低 , 公司不兑现加薪承诺 , 而且福利极差 。
她觉得自己也很难升职 。 于是去了一个薪水翻倍的家族企业 。 去了才知道 , 那里像一个“戏台” 。 每周一晚的高层会议 , 没有明确的会议主题 , 全年几乎都是同一个内容 , 就是总裁个人事迹的宣讲 。
总裁有一句名言她到现在还记得 。 接近半夜12点还没散会 , 他说:“我们绝对是行业前三的公司 , 因为这个时间还在开会的公司没有几个!”
她越来越无法忍受这些日常的荒谬 , 即便是为了薪水 。 休养一年之后 , 去年开始 , 她到了一家著名的清洁能源企业工作 。 生活就像是专找她开玩笑一样 。 来到这里本以为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平台 , 但是这家企业很快陷入欠薪风波 , 至今还欠她10万元 。
起初 , 王颖想要超越身边的所有同辈人 , 拼了命工作 , 但是她不断调整着自己的预期 。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胡邓表示 , 这是一种人的自我屏蔽、自我保护的机制 。 有限的选择里 , 王颖虽然一直遭遇不顺 , 但是她控制了自己的欲求 。 如今 , 她很享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
焦虑是“时代病” , 要学会跟它做朋友
在胡邓看来 , 张庭的经历很有典型性 , 他数次跳槽 , 宁愿放弃休息时间也要寻求自我实现 ,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诱惑时混淆了、焦虑了 , 这是一种“很正常的不健康现象” , 也是全民焦虑的必然性的某种表现 。
胡邓说 , 进入5G信息化社会 , 当我们视野更开阔 , 信息过载本身就会导致人类的普遍焦虑 。 因为人的大脑处理复杂信息的程度是有限的 。 人类试图寻找规律、把控规律 , 想预测未来 , 希望能掌控自己的未来 , 甚至人类的未来 。 这种预测本身也带来焦虑 。
在二者作用下 , 微观个体就会特别在意“我有没有处于个人的上升通道中” 。 走得对不对 , 好不好 , 甚至远不远 , 都会产生极大焦虑 。 这是“时代病” , 任何一个想成长的年轻人都躲不掉 。
这种上坡困境感在IT等行业、在中年人群中也是非常强烈的 , 面临出局的焦虑困扰着他们 。 张庭明显感觉到 , 除了少数高管 , 他在身边看不到中年人 。 他说:“我们使用‘优化’‘迭代’这样的说法淘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 ”
当然 , 这种内心的焦虑也不完全是坏事 。 胡邓说 , 在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 , 焦虑会更加清晰明了 , 甚至还会被放大地表达出来 。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 , 每个人需要提升对焦虑的耐受性 , 通过学习、训练、参加活动 , 逐渐学会对焦虑的耐受 , 学会在焦虑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 培养积极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