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劳动特点你知多少 教师劳动的特点( 三 )


他们时刻在吸收着各方面的信息 。
这些信息对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实施教育,而且还必须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出发实施教育 。
而现有发展水平又时常因学生的主观努力等而变化 。
这就使得教师的“转化”往往显得不容易,就需要教师不仅付出体力的代价,更要付出脑力的代价,以此促进这一“转化” 。
教师的劳动溶体力、脑力于一体,既要消化知识,又要把握传递知识的方法,亲自去“转化” 。
(4)教师劳动的能力需要是复杂的 。
教师劳动的工具是教科书、教具等 。
教师在使用教科书之前,必须先掌握、理解它,把凝集在教科书中的智能、情感、世界观等完全转化为自身的智能、情感和世界观 。
这就意味着教师劳动有着比其他专业脑力劳动更高的要求 。
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与实现知识等转化有关的多种能力,如分析教材的学习能力、把握学生心理动向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板书与绘画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说服人的能力,等等 。
正因为当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许多国家都做出了一般院校的毕业生要另外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专业训练方能担任教师的规定 。
2.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表现为: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方案,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准确地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与进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是由教师的劳动对象、资料、手段等变化性特点决定的 。
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 。
主要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组成的学生集体 。
不仅学生之间有一定的个别差异,而且学生一般特点和个别差异都主要是社会环境影响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
每年的入学、升级、升学,都使教师面临着不同于原先劳动对象的、具有新的特点的劳动对象 。
不同时期的人,即使年龄相同,在思想、行为、兴趣、需要等方面,往往会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 。
其次,教师劳动的内容和手段也是不断变化的 。
作为教师劳动内容的教科书,会因时代的发展而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劳动手段也会由于科技的发展而多样化 。
凡此种种,就使得教师不能年复一年地套用固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
因此,从表面上看,教师的劳动是年复一年地按照既定的计划、程序,向学生传授既定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重复训练形成学生的某些技能、技巧,并通过大量的言传身教,将学生思想纳入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之中,但从内在机制上看,教师的劳动是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套用的,教师必须在劳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对教育目的、教材的理解、对教育对象具体特点的全面把握,遵循教育的规律,选择最能奏效的方法与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 。
这种理解、把握、选择、实现的过程本身,都包含着相当大的创造性 。
3.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指教师的学识、思想、情感、性格、意志、言行等,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并受到学生严格监督的特性 。
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1)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 。
所谓“向师性”是指学生尊重、崇敬教师,乐于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鼓励,热情而认真负责地教育自己的特点 。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的幼儿到大学校园的大学生,都有向师性和模仿教师言行的特点 。
这种特点,在幼儿和初入小学的儿童那里,表现为对教师的情感依赖 。
他们常常把对父母的依恋之情,转化为对教师的爱,不仅善于模仿教师的言行,而且教师的话在他们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 。
教师的言行是这一阶段学生言行的最高准则,并且经常是因为老师向他们表示了关怀和喜爱,如亲过自己几次脸,摸过自己几次头,表扬过自己几次、给作业本上画过多少个“√”,作为倾向教师程度的砝码 。
随着年龄与学识的增长,到中学阶段,学生逐渐从满足交往的情感需要,转变为满足求知欲和人格完善的需要,并以此来建立他们与教师的情感 。
这时,教师广博的知识、崇高的人格成了他们对教师产生热爱、尊敬之情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