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的数学爱好者,首先要是一个解题高手( 二 )
而且这个机制并不是虚无缥缈的,通过大脑核磁共振可以发现,经过长期的训练,处理对应信息的大脑区域密度明显增高了,其实这是我们身体中的一种普遍的机制 —— 维持稳定 。
你一定有过锻炼之后浑身酸痛的经历,这就是因为肌肉承受不住锻炼带来的损伤而出现了撕裂,而休息之后由于身体具有维持稳定的机制,被撕裂的肌肉会被重新修复,修复之后的肌肉纤维就比之前更加粗壮 。1
当你再看到数学高手时,先别急着去惊叹他的才华有多么不可思议 。你应该想到的是,哇,这家伙的肌肉真强壮呀,他肯定下了不少苦功吧 。而只不过他的肌肉在大脑里,你又没有透视眼,没法直接看得到而已 。
文章插图
▲ 图自 pixabay
对于数学思想的领悟应诞生于熟练解题之后,就像「在写十四行诗时,如果每个单词都要查字典,那么这首诗将永远无法完成」 。
引用一位数学老师的话:
如果我们把数学的目标仅定为“得出正确答案”,并以此作为测试依据,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很有可能考试成绩优秀,却对数学一窍不通 。
当然,如果我们培养的大批学生对数学的含义浅尝辄止,无法快捷正确地解题,这样的结果甚至更糟糕 。4
为什么我痛恨高斯?小的时候,经常会被别人这样表扬「这么难的题,你还能做出来啊,真是聪明」,表扬带来的内心喜悦,今天想起来依然是挥之不去 。
看数学书的时候,也会经常感慨数学家的智力是如何高超,几何原本就好像一台数学机器一样,定理到公理,一条条的铺好,分毫不差 。
翻开数学天书中的一条条证明,你是否也曾掩卷长叹?我真的是没有做数学的天赋啊!
等等?!先别急,你是真的没有数学天赋吗?
文章插图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还轮不到拼天赋」,这句话谁不知道呀?可是数学题我就是不会做,你又作何解释呢?
文章插图
在这里我要问一句?遇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数学题,你是怎样的心情呢?是一点悲伤还是一点不知名的愁? 5
如果是,你的「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已经害了你 。
在认知心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得出可靠结论是不容易的,因为变量太多,但这个结论却接受了双盲实验的考验: 「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比「固定性思维」更有利于学习和提升 。
先不去争论是否存在天赋,或者说天赋对于人的影响到底有多么大,只是相信「任何事情都是一门技能,都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学习成绩都可以得到提高 。这已经得到了大规模对照研究的证实 。
难道这不是常识吗?
并不是 。虽然很多人表面上认同努力,而反对天赋论,但落到实际上却不是这样 。
了解一个人,不应该看他说什么,而应该看他做什么,表面上说一套,实际上做另一套,这种事情也是时常发生的 。
刚刚的那个问题就很典型,就算有很多人以为努力更重要,但他们做题的时候,仍然会为做不出来 。认知和实践出现了断层,既然能力是靠练习提升的,「做不出题目」就算不需要高兴的大跳,起码也应该是平和的 。
因为那就是练习的常态:对于一项技能的练习来说,只有存在困难才存在提升 。如果你已经轻松的解决了练习题,这说明应该换到一个更难的地方 。
就好像健身一样,锻炼完之后肌肉没有酸痛是不正常的,说明重量没加够 。
儿时会经常的被表扬「聪明」,其实这也是一种「固定型思维」的灌输,表扬孩子的时候请告诉他:「你能做到这一点,真的是很努力啊~」 。而不要说「你能做到这些真是聪明啊~」 。后面那种表扬真是会害人的 。
选一个好老师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说「在学术上成就斐然的教授,在教学上可能是一塌糊涂」,在教学上一塌糊涂的体现之一就是:总让你感觉到「哇,太厉害了」 。
文章插图
对于这一点,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莫过于「冯·诺依曼的微积分课」:
有一次,冯 · 诺伊曼讲完一堂微积分课,有位学生跑来问他问题:“冯 · 诺伊曼教授,黑板上最后那个问题,我不了解你是怎么得到答案的” 。
- 康托尔无穷数理论所带来理性的新危机
- 这是一条作家毒舌语录的合集~真是精辟又好玩~
- 无时不在,无处不用的数学
- 《数学女孩》作者结城浩:数学本来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学科
- Xbox One中文游戏是玩家们最关心的,自从国服开放之后
- 高等数学在生活中真的没用吗?——从那只让我爱上数学的乌龟谈起
- 为什么说数学家就像收藏家一样?
- 大自然的几何——分形中的数列与迭代
- iQOO7小电池毛病跟谁学的?网友vivio老果粉了!
- 内存为128G的iPhone12和华为Mate40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