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汤山:小汤山医院首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二 )


对于处于筛查期的病人 , 医院同样采用中药干预的方式 。 “因为一些在观人群经过了长途旅行 , 身心疲惫 。 来这儿进行筛查的时候 , 还会出现各种情绪不稳定和身体不适 , 我们同样会采用中药干预的方式帮其舒缓心情、缓解身体不适 。 ”
小汤山:小汤山医院首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本文插图
服务
从一日5餐到扫码送货
在小汤山医院开门迎诊的两周时间里 , 筛查诊疗早已不是医护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 , 更多是职业角色的功能性改变 。
“我们有大批处于观察期的客人 , 虽然最后呈现出的筛查结果是阴性 , 但在观察期间 , 他们对于服务要求是比较高的 , 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灵活转变服务内容 。 ”北京小汤山工作专班组组长吕一平说 , “例如 , 部分旅客到达国内正处于夜间 , 等转运到医院的时候可能会感到饥饿 , 但身上又没有带够充饥的食品 , 这就需要医院在旅客达到前进行提前预设并作准备 。 ”
据介绍 , 为了满足到院旅客的饮食需求 , 医院日均提供5顿餐食 , 以保证全天候伙食供应;同时 , 早在小汤山开业时 , 就已与物美超市达成协作 , 提供24小时扫码购物 , 从超市直接配送到病房 。 小汤山医院接诊至今 , 物美超市共送货2327单 , 其中 , 夜间配送就达到235单 。
在收治境外来华人员的过程中 , 如何攻克语言障碍?据了解 , 在参与此次抗疫工作的护士有43%均为“90后”人群 , 小汤山从22家医院的800余名护士中筛选出会英语、法语、韩语和日语的骨干人员 , 负责与外籍留观人员沟通 , 实现无障碍交流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陶凤 王晨婷 刘瀚琳
专访北京小汤山院感科主任卢联合:
17年,从仓促应战到有备而战
走在小汤山医院B病房区楼道里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偶遇小汤山院感科主任卢联合 。 2003年 , 他曾作为一名年轻医生 , 在小汤山参与非典型肺炎的诊疗工作 。 17年后 , 他又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重回故地 。
“非典时期 , 我们来小汤山是仓促应战 , 但现在是有备而战 , 不管是从防护装备还是人员认知方面都是这样 。 今天的小汤山是17年前不可比的 。 ”卢联合说 , “航班缘故 , 过了夜间12点 , 是我们最繁忙的时候 , 所有人随叫随到 。 但即便保持这样的工作强度 , 我们对保障防疫安全还是有底气的 。 ”
2003年 , 非典型肺炎在国内暴发 , 彼时人们对于非典这项传染性疾病尚不具备基本认知 , 有效防控更是无从谈起 。 “咱们现在在病区佩戴的是N95口罩、穿医用防护服 , 但那时候根本不知道还有这种东西 。 ”在卢联合看来 , 用现在的眼光看 , 非典时期的小汤山并不存在隔离装备 , 即便是在病区 , 医生护士穿的仅是普通的布制隔离衣 , 口罩也是用24层棉纱布缝制的 。
而最让他感慨的变化 , 还是诊疗产品的推陈出新 。“直观、精确、省时间 。 ”卢联合所指是此次小汤山医院内部配备的人工智能CT诊疗设备 , “在胸片判病的时代 , 医生需要用肉眼判别病灶 , 时间拖得久不说 , 我们甚至到现在都不能完全判定是否有误诊情况发生” 。
“屏幕上就是一个已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的肺部CT影像 。 3月19日 , 病人首次接受CT筛查 , 系统显示除9个可疑病灶外 , 尚未发现新冠肺炎影像学表现;3月24日 , 我们对该名患者进行复查 , 这一次 , 屏幕瞬间勾画出新冠肺炎病灶 。 医生在测量病灶大小后开方即可 , 过程仅要几秒钟 。 ”小汤山医院放射科董大伟介绍 。
当年面对胸片架屏住呼吸、伸直双臂的人们很难想象 , 如今的小汤山已成为人工智能系统的“竞技场” 。 除了CT诊疗系统外 , 人工智能已经被应用于检验检测、药品服务、后勤保障等多个领域 。 院区内部设有病例录入语音系统、自动分药机、人脸识别一体机、送货和消毒机器人、全自动紫外线消杀灯和智能污水处理系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