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翰教育』教育 OMO ,安慰剂还是特效药?| 鲸观察( 五 )


由此来看 , 教育机构落地 OMO 模式 , 需循序渐进、量体裁衣 。 无关机构体量的大和小 , 应不应该做 OMO , 现阶段适不适合做 OMO , 以什么方式去做 OMO , 需要每家教育机构依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去回答 。 尤其对于线下中小机构来说 , 在人人都喊 OMO 的当下 , 更需要保持冷静 。
结语 人类是一种非常热衷造词的生物 , 而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 。 2008 年经济危机爆发 , 教育行业同样叫苦不迭 , 彼时悄然流行起了一个词儿:直盟 , 而今已鲜有人提起 。 2015年 , 伴随着各家的融资 , 教育 O2O 领域曾掀起一轮补贴大战 , 后该倒闭的倒闭 , 该转型的转型 。 同理 , OMO 既不是安慰剂 , 也不是特效药 , 还只是一种尚在「临床试验」的热门药物 。 它不一定成为教培机构的标配 , 也未必成为教育行业的终局 。 商业世界里 , 没有一劳永逸的正确答案 。 拿起疫情这块沉甸甸的试金石 , 每个教育机构都要扪心自问 , 找到那条真正适合自己走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