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翰教育』教育 OMO ,安慰剂还是特效药?| 鲸观察( 四 )


虽然 OMO 与加盟本质接近 , 但仍有两大不同 。 第一 , 正如须佶成所说 , 「加盟要有一套标准化的管控流程和体系 , 合作方要按照品牌的运营方式 , 遵从品牌的服务特点 。 但爱学习更多是在做行业的基础设施 , 跟合作方之间是合作 , 而不是控制 。 」第二 , OMO 确可补足线下教育机构的短板 , 实现高效合作 。 尤其疫情期间 , 为解燃眉之急 , 线下教育机构借助第三方平台工具 , 用互联网技术赋能老师和教务人员 , 进行全员使用模式和使用习惯的培养 , 是个不错的 OMO 切入角度 。 盒子鱼 CEO 黎小说就曾指出 , 未来教育行业会出现「教培分离」的情况 , 具体来说即做教育科技的不去涉足培训的业务 , 专注于通过技术实现教学环节的高效、可控和量化;做培训的不去搞教育科技 , 专注于如何让一个老师去激励和培养好学生 。 华和资本执行董事楼厦对鲸媒体采访人员说 , 「我个人感觉到的趋势是 OMO 更适合以合作的形式去做 。 因为有些教育机构不擅长做线上 , 做线下这块运营也是蛮重 , 如果可以进行合作 , 是一个很好的模式选择 。 」
不论 to C 的教育机构搞 OMO 是否是为了提高毛利率 , to B 的教育机构打着互联网旗号「赋能」小面授机构是否就是卖加盟 , 疫情当下 , 任何可能跟线上相结合的方式都会得到阶段性地发展 。 但当疫情结束后 , 在线教育的用户必将有很大回落 。 届时会有更多机构继续坚定做 OMO ?还是更多机构选择回到「舒适区」?
融合教学模式、商业模式、技术模式 , OMO 怎么搞? 选择继续做 OMO 还是回到「舒适区」 , 取决于机构的定位 。 正如 OMO 虽有一定的好处 , 但不是人人都适合搞 。
多鲸资本合伙人葛文伟提出以年龄和交互为两个维度来思考 。 从年龄维度来看 , 0 - 6岁没有独立的终端设备 , 会变成纯移动互联网用户 , 在成人监控下在线迁移;18 岁以后人人有手机 , 也是纯移动互联网用户;K12 领域 , 学校、家长不允许学生长期持有终端设备 , 一定是 OMO 。 从交互维度来看 , 如果交互的内容结构化、标准化 , 场景就只需要一个屏幕、一个摄像头、一个麦 , 比如英语口语 , 长周期来看 , 一定在线 , 剩下都有可能 OMO 。 其中绝大多数的 K12 符合 OMO 的部分 , 知识结构复杂 , 学习场景不能线上交互 , 需要线下师生的场景 。 也有一部分 , 例如体育和游学 , 没法线上交互 , 永远是在线下 。 这一思考方法也印证了目前推行 OMO 模式的教育机构类型:大多数是 K12 刚需教育机构 。
『京翰教育』教育 OMO ,安慰剂还是特效药?| 鲸观察
本文插图
(多鲸资本合伙人葛文伟)
对于适宜做 OMO 的教育机构来说 , OMO 要怎么搞?目前业界谈论 OMO , 主要聚焦在教学模式 , 把招生获客、前期测评、学生上课、教学服务、教学结果评估等产品服务全链条打开来看 , 看哪些部分该在线上 , 哪些部分该在线下 , 从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来做教学模式的 OMO。 但寓乐湾创始人兼 CEO 刘斌立在接受鲸媒体采访时指出 , 「企业如果要往 OMO 的方向去发展 , 其实线上线下教学手段的融合不是核心 , 核心是商业模式和技术模式的融合 。 在 OMO 的发展过程中 , 首先要有一个能够匹配的商业模式 。 」
匹配的商业模式是 OMO 的前提 , 教学模式的融合是 OMO 的必需 , 而技术模式的融合则是 OMO 的底层支撑 。 2017 年李开复之所以提出 OMO 这一概念 , 便是人口红利、移动支付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结果 。 从技术角度来看 ,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 OMO 提供了便利条件 。 其中尤以数据的打通最为关键 , 不论线上还是线下 , 唯有搜集、处理、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后 , 才能针对性地给予个性化建议 。 但要想打通线上线下数据 , 需要技术 , 需要平台 , 需要人才和资金 。 大公司尚且弹药充足 , 中小机构又该何去何从?这也可以侧面解释 , 为何不少线下中小教育机构选择接受「赋能」 , 与 to B 机构通力合作 。 伯索云学堂CEO 陈志飞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教育行业作为利润不高的行业( 10% - 15% 算是比较普遍) , 成本管控至关重要 。 我们认为线上教学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 , 支撑线上业务开展的教学工具在其成本占比中不应超出 5%( 哪怕对在四五线城市的机构来说也是一样 ) , 否则机构的生存压力会十分巨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