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为一线医务人员搭起“心”桥( 四 )


话匣子打开了 问题就好解决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心理治疗师 杨秀芳
我很多天没更新“朋友圈”动态了 。 直到3月21日 , 看到华西第一支援鄂医疗队启程回家的消息 , 我第一时间转发 , 还配了三颗爱心 。
【光明网】为一线医务人员搭起“心”桥
本文插图
杨秀芳为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 光明图片
来武汉一个多月了 , 依然清楚地记得出发前的心情 。 没想到这么突然——这是2月6日晚上11点 , 我接到医院电话时的第一反应 。 对于加入援鄂医疗队赶赴武汉 , 我早已有预期 , 但是真正面对这个消息时 , 还是有那么一丝错愕 。 临别前 , 孩子很焦虑 , 一晚上没睡好 。 她还不明白 , 为什么亲密的妈妈一定要离开家 。 但总有一天她会知道 , 妈妈正在做一件能量巨大的事 。
我是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 , 面对的是灾难造成的最隐蔽的伤疤 。 经历过汶川地震 , 也治疗过因地震产生不良情绪的患者 , 但开始面对这次疫情 , 还是有些紧张 。 跟以往的危机干预相比 , 新冠肺炎疫情有着不同之处 , 由于其传染性强 , 人们必须相互远离 , 这种特殊性会让人陷入负面情绪 , 需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 因此我必须恢复冷静 , 才有能力帮助其他人 。
我们这个临时组成的大家庭总共130位成员 , 来自不同科室 , 彼此之间原本并不十分熟悉 。 如何尽快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聊天 。 疫情的特殊时期 , 心理咨询无法提供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和固定交谈方式 , 需要在平常的交流中搜集有效信息 , 然后通过最小的干预 , 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 , 通过正确的方法改善对自己的不良认知 。 在外人看来 , 这似乎与救援的紧张感相去甚远 。 但他们救人 , 我们救“心” 。
通过这一个多月的观察 , 我明显地看到医务人员在不同阶段里对危机的心理反应有所不同 。
来武汉的第一周是对新环境的适应期 。 我们医疗队接手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两个重症病区 。 当时 , 由于周围有当地医务人员因救助患者而感染 , 我们的队员也会感到恐惧 。 一部分队员适应不良 , 在生理上主要表现为失眠 , 在情绪上常出现恐惧和焦虑 。 其实 , 适度的恐惧和焦虑是正常的 , 但是如果心理危机过强 , 持续时间过长 , 就会出现非理性行为 , 例如反复强迫洗手 , 过度揉搓;不断检查防护服;一想到要进入隔离病房就心率加快 , 甚至不敢踏进缓冲区域 。 在这里 , 想对院感科同事道一声感谢 , 有了他们的严格把关 , 医务人员才多一份安心 。
适应期过后 , 有队员出现了其他心理反应 , 比如自责、无奈 。 尤其是接触过死亡病人的医务人员 , 当用尽全身力气还是救不回患者的时候 , 内心忍受着极大煎熬 。 医生不是神 , 只是普通人 , 要看到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医疗处置都是有价值的 , 不能随便否定自己 。 此外 , 要注意精力耗竭问题 。 医务人员长期白班夜班来回倒 , 身心俱疲 。 他们需要足够的休息时间去恢复精力 。 我会鼓励他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 允许自己示弱 , 并及时向领导倾诉 , 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情 。
有人问:“心理素质不好怎么当医生?”的确 , 有的同学学医后害怕上解剖课 , 怕打针输液 , 怕接触患者 , 像这样心理素质不过关的人是无法走上临床岗位的 。 但我们不能保证一个人永远没有心理问题 。 因此 , 对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援助很有必要 , 目的是确保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打一场硬仗 。
战胜疫情的力量把我们紧紧凝聚起来 , 像是一家人 。 希望疫情结束后 , 我们带着阳光一起回家 。
【【光明网】为一线医务人员搭起“心”桥】《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2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