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为一线医务人员搭起“心”桥( 二 )


这种情况下 , 必须把在线抗疫心理支持系统做起来 。 疫情危机下的众志成城 , 让我们能快速将全国各地的心理援助力量动员起来 。 2月12日 , “强肺心理支持系统”上线运营 , 面向所有在疫情中需要心理支持的人群 , 以患者、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为主 。 系统提供在线评估服务 , 能帮助大家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态 。 由全国800多位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团队 , 会根据评估结果提供适当的在线心理干预措施 。
我们在医务人员身上看到了坚定不移的意志 , 越是艰险越向前 。 这个时候 , 他们往往会忽略自身感受 。 疫情初期 , 武汉有大量患者涌入急诊、发热门诊 。 医务人员会产生焦虑和恐惧 。 大量非呼吸、感染科的医务人员被调整到一线支援 , 遇到危重患者时容易紧张无措 。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 , 在面对死亡病例时仍然会感到绝望 。 一些医务人员倾向于压抑这些负面情绪 , 避免表现出脆弱 , 因此他们寻求心理帮助的动力不足 。 其实 , 求助不完全是脆弱的表现 , 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利用资源 , 适时求助 。
此刻 , 医务人员最需要的是轮休 , 为未来挽救更多患者生命积蓄力量 。 如果长期在高负荷、疲劳的状态下工作 , 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 , 加重心理负担 。 因此 , 我建议白天有节奏地工作 , 晚上保证睡眠 , 作息规律以后 , 身心才能尽快恢复健康 。 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调节过程 。 记得我们刚开始做心理援助时 , 需要拼命地摸索经验 , 每天只睡几个小时 。 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封闭会一点点瓦解人的意志 , 让人变得消沉 。 规律作息、健康睡眠、听音乐和看电视 , 能够帮助我们恢复平常心 。
医务人员还需要公众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 我们在各大医院工作过程中 , 了解到患者有病痛在身 , 偶尔会闹情绪 , 发泄不满 。 医务人员面对这些发泄时会感到委屈 。 战胜病魔 , 需要医患双方的默契配合 。 为此 , 我们针对医务人员 , 尤其是护士进行了培训 , 教授他们简单实用的心理服务技巧“看听问情互励” 。 在发药、测量体温、打针的时候 , 就可以做患者的心理评估 , 并简单干预 。 同时 , 教给医务人员一些自我情绪调节的技巧 , 例如音乐放松训练、呼吸放松训练等 。 医务人员的用心会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 。 相应地 , 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态度不能仅仅停留在感动层面 , 应该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
寻求心理帮助并非软弱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精神卫生中心教授 童俊
病毒带来的阴霾正在逐渐散去 , 但防控的弦仍不能松 。 在疫情结束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是个大概率事件 。 我们目前所做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 就是为了帮助危机中的人们渡过难关 , 同时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 。
【光明网】为一线医务人员搭起“心”桥
本文插图
多家医疗机构联合推出“抗疫心理支持系统” , 为医务人员提供专业心理指导 。 光明图片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许多人感到恐惧和焦虑 。 早在1月底 , 我院就开通了“抗击新冠”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电话 , 咨询人数暴增 , 比平时增加了近15倍 , 让人应接不暇 。
我作为武汉的精神科医生 , 也是专业的心理医生 , 理应承担起更多责任 。 1月27日 , 基于前一周我们的热线电话所反映的问题 , 也基于我对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理解和参与2008年汶川大地震心理危机干预的经验 , 在与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的常委们讨论后 , 我带头起草了武汉市新冠肺炎的心理危机干预(简称“武汉建议”) 。 根据“武汉建议”内容 , 我们团队在武汉开展了心理危机干预 。 在早期防护用品匮乏的情况下 , 我们实施了热线电话、新媒体形式的干预 。 在全国同行帮助下我们快速组建了170人的志愿专业团队 , 将热线升级为“云呼系统” , 可同时接待4位求助者 , 并24小时在线服务 。 自疫情暴发以来 , 共接通电话超过5000人次、处理紧急危机60人次 。 同时 , 在直播平台组建了15场大型心理危机干预公益讲座 , 主讲内容根据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及听众反馈来设计 。 比如 , 早期指导听众识别焦虑和恐惧情绪;在方舱医院刚开始运行时 , 帮助听众适应新环境;近期则主要进行哀伤、抑郁等负性情绪的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