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科普| 刺破细胞膜没那么容易!电子科大这位美女学者给单个细胞扎针上万次,终于发现原因!( 三 )
本文插图
图3 细胞膜及细胞膜骨架网络结构建模
问题是 , 这种“骨架”结构对细胞膜应力的影响有多大?虽然在2010年已经有研究表明 , 细胞膜下的肌动蛋白丝可能对能否刺入十分重要 , 但是该项研究并没有对此作出精确的量化描述 。
经过实验与有限元分析 , 范娜证实 , 由于细胞膜骨架具有网格结构 , 细胞膜在针刺过程中的应力呈明显的分段现象(应力分段点S) 。 在应力分段点S之前 , 细胞膜的应力增加很快 , 之后趋于稳定 。 如果细胞膜在S点之前不能刺入 , 就很难再刺入了 。 因此 , 要提高“穿透率”的最好方法 , 就是提高第一阶段细胞膜的应力 。
本文插图
图4 细胞膜应力分段效应仿真计算(S点为应力分段点 , 红绿蓝曲线分别为细胞膜、肌动蛋白、微管的应力曲线)
如何提高“第一阶段细胞膜的应力”?原理其实很简单 , 一种方法是增加细胞膜上的表面张力 , 他们给细胞表面刷了一层“胶水”——“鼠尾胶原I型蛋白” , 这样就把软踏踏的细胞膜绷紧了一些 , 更容易扎破 。 另一种方法是减少纳米针与细胞膜之间的接触面 , 通俗地说 , 就是让针更细、更尖锐 。
本文插图
图5 三组对比实验:金字塔探针、细胞表面加胶原、纳米细针得到的“刺入力”和“刺入力”的关系
实验显示 , 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细胞 , 刺入力为1.23±0.49纳牛 , “刺入率”只有13%;而给细胞涂上“胶水”之后 , 刺入力减小到0.86±0.32纳牛 , “刺入率”却提升至39%;如果用更加尖锐的纳米针 , 刺入力可减小到0.58±0.13纳牛 , “刺入率”高达70% 。
执着的信念:“用力学方法给生物学带来了一份厚礼” 给细胞扎针的难题和谜团终于揭开 , 论文评阅人给出了高度的评价:“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细胞生物力学方法对细胞膜的应力给出精确的、量化的描述 。 ”范娜从2015底年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 到2018年终于做出成果 , 她与团队成员一起用了2年多的时间给出了科学解释 。
本文插图
范娜(左)与学生合影
做出这项成果并不容易 。 范娜是2013年来到电子科大加入彭倍教授团队的 。 此前 , 她虽然在读博期间接触过生物力学 , 但研究的主要是髋关节的摩擦噪声问题 。 深入到纳米量级研究生物力学 , 在人生中还是第一次 。 她选择了一个生物力学和纳米力学交叉的切入点 , 那就是细胞 。
而此前 , 她对细胞的研究没有任何基础 。 因此 , 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 “其实 , 我们课题组没有一个老师有细胞研究方面的学术背景 , 更不用说开展这种活体单细胞研究了 。 ”她说 ,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从零开始梳理文献 , 从零开始学习请教 , 从零开始寻找合作 。
没有纳米细针 , 就找上海的某研究所加工;不懂细胞刺入方法 , 就去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寻求合作 。 遇到难题或瓶颈 , 就找彭倍教授、姜海副教授讨论 , 并发动团队内的博士、硕士一起想办法 , 进行思想碰撞、头脑风暴 。
精准操控原子力显微镜给单个细胞扎针也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 。 由于纳米针很细、很脆而且价格不菲 , 因此扎针时要求操作很稳很准 , 否则针头折断 , 买针头的钱就打水漂了 。 设定每一个“触发力” , 都要进行预实验和正式实验 , 整个实验中 , 她给细胞扎针的次数多达成千上万次 。
由于实验方案需要和合作单位共同商榷 , 在做实验的半年时间里 , 她经常往返于电子科大和重庆大学 。 后期的数据整理、统计和分析的工作量也很大 , 团队的博士生、研究生甚至本科生都积极参与了进来 。 论文的撰写(包括图片和图表制作) , 范娜和姜海副教授总共经过了32遍修改 。
- 『传染病』科普在线 | 预防春夏常见六大传染病,这些措施要做好!
- [李医生科普风湿]揭秘!类风湿关节炎肿痛现象
- 「306医院医学科普TB」头颈部放疗患者的功能锻炼
- 科普新讲堂■血小板减少有没有生命危险?好治吗?
- 「泵厂IRONTB」科普|你是那个适合碳水循环法的人吗?碳水循环法利弊分析
- 【冠县中心医院】【科普文章】身高与生长激素那些事…….
- 传染病@【科技之春应急科普】疫情期,ACE和ACE2一样吗?长期吃的降压药受影响吗?
- 「健康小小科普」天气转暖,如何应对蚊虫叮咬
- 【渭南科普】【科技之春应急科普】冬春之交,心血管患者应注意什么?
- 知识科普■南京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怎样发现孩子自闭症的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