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发热一定需要吃药吗?
【药品@发热一定需要吃药吗?】
本文插图
文/侯双兴
当我们感到头晕脑胀、四肢酸疼、疲倦乏力时 , 我们经常会习惯性地用手摸一下额头 , 或用体温计测量一下体温 , 以证实自己的猜测:发热了吗?
发热不仅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 而且还是传染病的病症之一 。 有时 , 它还会引发痉挛 , 甚至可能造成大脑损伤 。 目前 , 应对发热的做法主要是服用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布洛芬等药物来降温 。
但是 , 长期以来 , 人们都在担心这些药物的副作用 , 毕竟它们干扰了身体对感染的自然反应 。 然而 , 这些疑虑往往会被忽略 , 因为服用退烧药可以缓解身体的不适 , 防止高热损伤大脑 。 幼儿特别容易发热 , 有些家长担心发热伤及大脑而影响智力发育 , 通常会在孩子一发热时就喂退烧药 。
现在 ,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些常规的治疗方法是错误的 , 甚至可能威胁生命 。 一些新的研究开始转向支持一种古老的看法 , 即发热是身体与疾病斗争的一个重要策略 。 相反 , 吃药退烧可能不利于身体恢复 。
发热有益于疾病的治疗 这一古老的看法可以追溯到2400年以前的古希腊 。 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 , 发热对身体是有益的 。 直到19世纪中叶现代医学的出现 , 发热才被视为对身体有害 。 这个转变有其医学观念的起源:体内平衡 。 这一观点是18世纪60年代由法国医生克劳德·伯纳德所提出的 。 它涉及为了健康需要而在一个狭窄范围内维持机体内环境的能力 。 偏差超出这个范围则被认定需要矫正 。 最明显的偏差是发热 , 其严重程度可以用一个漂亮的小工具——用汞填充的体温计精确测量 。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 出现了大量的退烧药 , 如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 它们可以迅速降低升高的体温 , 缓解患者的症状 。 逐渐地 , 发热被看成是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控制的体征 。
那么 , 这种常规的治疗方法到底正确吗?美国田纳西大学的生理学家克拉克?布莱特思研究发热超过30年 。 他认为 , 从演化的角度看 , 发热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对抗疾病的特殊机制 。 这种现象不但出现在人类身上 , 在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身上都存在 。 当免疫系统感受到感染后 , 体内会产生一种被称为“致热原”的蛋白质 。 这些蛋白质作用于在大脑深处的下丘脑 , 使体温升高 。 通常 , 人体的正常温度在37摄氏度左右 , 一旦身体发热 , 体温就可能上升到39摄氏度 , 甚至40摄氏度 。
通过研究人体的免疫系统 , 研究人员发现许多抵御疾病的机制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 例如 , 体温升高会增强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集中到感染部位的能力 。 此外 , T淋巴细胞在受刺激后会产生一类信号传递蛋白“细胞激素” , 它会促进细胞分化和分裂 , 而人体的高温会减少其负面影响 。
事实上 , 发热对于许多细菌来说是个坏消息 。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微生物学家加思·狄克逊在对病毒性脑膜炎的对照研究中发现 , 一种名为脑膜炎奈瑟菌B的细菌在人体温度达到40摄氏度时 , 数量减少了近90% 。 狄克逊指出 , 在感染初期 , 如果患者发热时间更长一点 , 这种细菌的数量会大量减少 。
在临床方面 , 研究人员同样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 英国医生加文·巴洛对他的肺炎患者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 , 结果发现入院时发热越严重的患者 , 他们获救的概率就越大 。 那些温度低于36摄氏度的患者 , 入院后30天有三分之一死亡 。 相比之下 , 发热的患者只有8%的人在同一时期死亡 , 而体温高达40摄氏度的患者则无一人死亡 。 他还发现 , 在血液感染的患者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
这一结果令人震惊 。 但是 , 由于这一研究是在小范围内进行的 , 因此无法排除一些其他因素起作用的可能性 。 例如 , 老年人往往不易发高烧 , 但却更容易死亡 。
- 【7点养身TB】这三个时辰一定要睡觉,否则一身病~
- 药品■治疗HIV的药物又显神通,另一种治疗HIV的药物对新冠患者效果积极
- #春归#春归大地 四季平安——我在廊坊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坚守
- 晾凉@拌凉菜、拌面想要好吃,那你一定要会做这个
- #医学生TB#高血压确诊了一定要吃药降压吗?
- 「传染病」发热不等于新冠,暨南大学附属祈福医院特设“过渡病房”及时救治
- [插条]扦插小技巧,春天一定要学会,插啥都能活!
- 药品■只需八招,就能让让维生素更高效
- 『』尿酸偏高会出现哪些症状?饮食上一定要特别注意!
- 『羟氯喹』羟氯喹能否成为美国抗疫的救命稻草?药学专家提醒:使用一定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