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大城市里,公共场合说方言是否是一种排外行为?
两个广东人室友用粤语交流,其他人应该理解吗? - 人际交往为什么上海人喜欢在公共场合说上海话? - 上海人怎样解释“同乡彼此交谈时使用其他朋友听不懂的家乡方言”这种现象? - 人际交往仅供参考(右栏推荐不太给力)
■网友的回复
只要不在工作场合说方言,私人时间人家说什么语言都是合适的
■网友的回复
先说结论吧。在工作中,会说而不说,能说而拒绝说的,可以视作是一种小地方的抱团排外的行为。方言的产生本就与地理无关,而是一种寻求认同排外的产物,举个例子,你从火车站出来打车,讲当地方言时被绕路的可能性显然远低于持普通话。
我是一个基层工作人员,从城市来到乡村,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方言。周围的领导同事大部分都是本地人,日常工作当中大多以方言交流,一个普通话的声音出现的时候就很突兀,甚至可能显得有些刺耳,时常会被指责不接地气。
当然,下乡入户的时候,不会讲方言是会造成一些困扰,群众对普通话的接受程度低一些,一句话需要大声反复讲几遍才能明白,而这种现象,基本可以和对方的文化程度相关联,学历越高的人对普通话的理解能力越高,而未受过教育的老年人则会更吃力一些,但是只要有心沟通,还没有遇到过无法交流的问题。
【在一个大城市里,公共场合说方言是否是一种排外行为?】 普通话作为标准被推广应用,是有一些明显优于方言的优势的,比如方言交流中时常会出现的语义不明导致的问题,改用普通话就很难出现,特别经典的场景就是在录入姓名时,用方言的错误率显然高于普通话(本地方言前后鼻音不分),导致姓名里错字频出。所以在法律中明文规定的普通话推广是有重大意义的。
在与同事和领导交流工作的时候,说普通话是不存在交流问题的,反而会效率更高,那么为什么还是会受到指责呢?
普通话说明你是一个年轻人,年长者都是讲方言的,只有年轻人才接受过普通话推广教育。在很多地方,年轻人三个字,就是原罪。
普通话标识着你的教育程度更高,大部分持方言工作的人学历往往更低一些,至少他们并没有离开故乡到外地求学的经历(比如上大学),方言对于很少离开故乡的人来说,已经足够了。一个只是学历高一点的年轻人有什么好优越的?
普通话意味着你没有融入到本地圈子里,作为一个外来人员,你的家庭不在这里,你的社会关系若即若离,你不易被控制,是另类,是异物,是需要警惕和防范的,这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所以推广普通话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工作生活的便利性,更大的意义应该是对山头主义的瓦解和防范吧。
■网友的回复
我说什么话关你啥事?又没吵你,又不是说给你听的
(图片来源见图片)
■网友的回复
难不成我跟家里人上街需要切换成普通话?
■网友的回复
你去广州不让人说粤语试试?
■网友的回复
应该是
如果这个“大城市”里太多人都在讲方言,说明他不够大,吸引外地人才少,人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学校都是普通话),或者仅仅是我们最不愿意讲的他们“排外”。
说到底,都是中国,不知道哪来的方言优越感,你是哪里人讲哪里话又能怎样呢?毛主席祖籍湖南,怕是湖南人应该最骄傲。
当然,也得看这个“湖南,大城市”是多大。小镇里讲普通话,怕是在挑衅……
再有,每个城市都有时时刻刻讲方言的“特别土著”。
我原来在北京读书时,住在一个老旧小区里,马路对面的一楼有个独居的大妈。
注意到她,是因为她养了4,5条串儿狗。
大妈比较胖,肉一层一层的挂在她身上,不穿文胸,所以胸前两坨尤其垂的厉害,穿着看不出来颜色的衣服。
有时下课早,能看到她在路口,和三五个阿姨聊天,路人很难注意不到她,因为每每有人路过,她便提高嗓门,一口“京片子”,直扎路人的耳朵。
常听她说“有户口么……”
ps
北京方言可以听懂,且北京的同事同学不会在单位学校讲方言。
上文的大妈,可是个北京市区有房的富婆。哈哈
- 跑步:空腹跑步一个月,脂肪会掉多少斤?
- #小院食光#面粉别蒸馒头了,加一个洋葱做成早餐,比馒头好吃,比包子简单
- 『王药师说健康』30岁后易长斑的女性,一般都有这3种"共性",希望你一个也没有
- 「医学界」“贵”人相助!1443位贵州援鄂医务人员全名单
- #健身Girl#练背肌能否只学一个动作?让引体向上持续有效的3个技巧
- [武夷岩茶]武夷岩茶的粘稠与黏腻,一个好,一个坏,三个角度教你正确区分
- 钓鱼@“深度”别让你钓鱼,变成鱼钓你
- [舌尖学问]大啖河鲜的苏州人,只能用一个词形容:生猛!
- 【小院食光】教你做紫薯一口酥,不用打发黄油,外酥里软,一口一个香甜酥脆!
- 【舌尖学问】吃夜宵时,假如身上的钱只够点一道下酒菜,这5道菜中你选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