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卖】每个中国吃货看到烧卖,都会露陷( 三 )


但无论是烧麦、烧卖还是其他叫法 , 称呼的都是同一样食物 , 个头小巧 , 皮薄馅丰 , 边皮褶皱如花 , 上不封顶 。
【烧卖】每个中国吃货看到烧卖,都会露陷
文章插图
△做烧麦也是一门老手艺/图虫创意
而烧麦之所以顶部不封口 , 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国人对饮食个性化的追求 。
当时的茶馆也有着「加工服务」 , 提供面皮 , 包上食客自带的馅料 , 蒸至全熟 。 为了方便辨认 , 便在包馅料时留下开口 , 让食客能够凭「馅」认领 。
【烧卖】每个中国吃货看到烧卖,都会露陷
文章插图
△热气腾腾的烧麦/图虫创意
要说使得烧麦名贯京城的 , 就不得不提到「都一处」烧麦馆了 。 1738年开始营业 , 由乾隆皇帝题名 , 郭沫若题字 , 「都一处」称得上一家老字号 。
但让人慕名而去的最重要的原因却不是这些 , 很简单 , 因为那里的烧麦真的好吃 。
烧麦在同治年间登上了都一处的菜单 , 从用料到做工 , 再到味道 , 都无死角地征服了人心 。 当时京城名李静山者吟咏「京都一处共传呼 , 休问名传实有无 , 细品瓮头春酒味 , 自堪压倒碎葫芦 。 」
【烧卖】每个中国吃货看到烧卖,都会露陷
文章插图
【烧卖】每个中国吃货看到烧卖,都会露陷
文章插图
△烧麦也成风景画/图虫创意
但不料在民国时期迎来了「黑心老板」李德馨 , 他克扣伙计工钱来满足自己的无边挥霍 。 不甘心坐以待毙的伙计想尽办法搞垮生意 , 炒菜多放油、包烧麦多放馅料、多给客人打点酒……
却不料因此获得了更多回头客 , 收到的全是味道好、分量足的好评 , 烧麦也成为了当时的必点「网红」 。
成为了都一处的招牌的烧麦 , 可谓秀外慧中 , 不仅馅的味道好 , 面皮更是深藏不露 。 对厚度 , 甚至皮边的褶子 , 都一处都有着自己的骄傲 。
擀出来的面皮 , 中间厚约1毫米 , 过渡至周边的0.5毫米;褶子至少捏出24个 , 寓意「二十四气节」 。
【烧卖】每个中国吃货看到烧卖,都会露陷
文章插图
△你有见过这样的烧麦吗?/图虫创意
经历起落沉浮后 , 都一处在坚持传统公艺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 。 2008年 , 吴华侠根据奥运五环的颜色 , 用蔬菜汁制作了「五色烧卖」 , 分别搭配了五种不同口味的馅料 , 在奥运期间限时供应 。
奥运烧麦红极一时 , 创新之风却越吹越猛 。 但是无论多大的风 , 也刮不走扎根在人们心里的「烧麦情结」 。
蒸蒸日上的烧麦之魂
时至今日 , 无论是烧麦的名字 , 还是内里的馅料 , 都因为与其他文化因素交融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 在不同的地域变得不尽相同 。
因为读音不同 , 有人叫作烧麦 , 有人叫作肖米;
因为因地制宜的养殖业 , 北方大多包羊肉、牛肉馅儿 , 而到了广东则包猪肉馅;
因为不同的饮食习惯 , 有人蘸醋 , 有人蘸辣椒 , 也有人喜爱它的原汁原味;更有了肉馅和糯米之争 。
【烧卖】每个中国吃货看到烧卖,都会露陷
文章插图
△烧麦都是用来浇的/Flickr
而对于这些 , 并无“标准答案” 。 不忘厚重的历史 , 传统的技艺不灭 , 我们也能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让新的食材加入「实验」 , 碰撞出新的化学反应 。
美食博主“日食记”便以咸蛋黄肉松烧麦征服了不少小年轻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