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军阀吴佩孚?( 四 )


吴佩孚和曹锟的直系军阀打着反对卖国的旗号上台,直系军阀掌控下,1920-1924年的北洋政府卖国的事情比前后几任都少。在顾维钧等外交官的努力下,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废除了二十一条中的部分条款。1923年5月的临城劫车案后北洋政府最终拒绝了列强公使团关于各国监护铁路等无理要求,牺牲派系利益,曹锟的把兄弟山东督军田中玉被迫下野,退出军界。1924年5月和苏俄签订了《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苏俄废除了庚子赔款、领事裁判权、租界等权益,并且承认外蒙为中国一部分(直奉战争失败曹锟下台以后1924年11月26日外蒙宣布独立)。金佛郎案发生在直系当政期间,但是由于国内舆论的反对,北洋政府一直没有和法国签订协议,直到第二次直奉战争,曹锟下台,张作霖支持的段祺瑞上台以后果断签了卖国协议,使中国损失六千多万两银子。
■网友的回复
今井武夫回忆录中涉及吴佩孚的段落。昭和十三年是1938年,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年。吴佩服和日本人的合作意向非常明确,只是因为和日方价格没有谈拢,而且汪精卫抢先一步,日方最终对吴失去兴趣。这些年网上一些不知道哪来的资料很多,一些人的形象也因此莫名其妙地高大了起来。
如何评价军阀吴佩孚?
如何评价军阀吴佩孚?
■网友的回复
非常刚而自矜的一个人,有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
1926年,张作霖为了报冯玉祥国民军联合郭松龄偷袭奉系之仇,联合吴佩孚、张宗昌进攻国民军。
当时的国民军领袖冯玉祥跑到苏联要援助,国民军群龙无首,在这种情况下,走投无路的国民军为了讨生活,由军队负责人鹿钟麟赶走执政段祺瑞,拉出被软禁的吴佩孚老上司曹锟,同时致电吴佩孚,表示想归顺吴佩孚。
然而,吴佩孚却不顾部下反对,当场拒绝,声称,“除执事与瑞伯(鹿钟麟,当时的国民军负责人)下野交出部队外,别无善策。盖执事非如此不能表示反赤(国民军是苏联支持的部队)之决心,鄙人非如此不能取信于群帅”。
当时的张作霖实际上是极为恐惧的,他害怕一个危险的前景:即吴佩孚佯装允诺收编国民军,同时鼓动国民军与奉系交战,国民军和奉系两败俱伤之后,吴佩孚再坐收渔翁之利。令他欣慰的是,吴佩孚却没有这样做,事后,张作霖亲自致电吴佩孚表示感谢,称:“鹿等施其挑拨伎俩,我辈一切举动无不光明磊落。”
一年后,张作霖趁着吴佩孚陷入困境,进军河南,逼迫吴佩孚交出军队。吴从沦为寓公。
■网友的回复
近年来,随着重新认识历史的真相的大潮涌动,各种民国人物重新被认识、被评判。历史人物不是影视剧中的人物,具有复杂多面性,随着时代变迁而重新认知也属正常。  然而,不知处于何种目的,某些群体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却从一个极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凡是过去被否定的,就一定要被抬上神坛;以往被肯定的,就一定要被质疑,乃至彻底否定。  吴佩孚作为一代枭雄,就被一些人抬到了“民族英雄”,乃至一代完人的神坛之上。上甚至有这样的评价:“能想到的可贵品质基本都做到了。把脸挡上(考虑到有些人只知道看脸),千古难出其右。”。  1939年1月31日,在侵华日军施压下,吴佩孚在其北京寓所举行记者招待会。此前,吴佩孚已经受到各方爱国人士的多次警告,再加上日军强人所难,于是在记者招待会上,吴佩孚甩开日军拟就的讲稿,发表讲话,向众人明确表示自己的心意。关于吴佩孚讲话的内容,很多权威网站,甚至书刊中都这样描述: “吴佩孚当着中外记者宣布中日要实现和平,必须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日本无条件的全面撤兵;二、中华民国应保持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三、日本应以在重庆的国民政府为全面议和的交涉对象。”   这也是称吴佩孚为“爱国军阀”(别笑,这就是上对其称谓)的来由吧。然而,在下遍寻这段讲话的原始出处,至今一无所获。  但在下所知的是,就在吴佩孚记者招待会召开后不久的1939年2月5日,中共驻重庆代表董必武在《群众》发表《日寇企图搬演新傀儡》提及此事:   “诱降既败,近数日敌人又在广播中大吹大擂宣传吴佩孚主张和平,出任所谓‘绥靖委员长’职。吴于一月三十一日招待新闻记者,虽其口述与日寇制就之谈话稿不同,但亦未公开否认有主张和平之通电。其态度之暧昧,大约系环境使然。这种状态,不会长此保持下去。前途所届,不外两个归宿:或者吴佩孚发挥其固有的精神,顽强不屈,弃所谓‘绥靖委员长’的伪职于不顾;抑或者吴氏甘为傀儡,听日寇搬演出场。这在最近的将来,可见分晓。国人所殷殷属望于吴氏的,自然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董必武还写道:“国人所希望于吴佩孚的,不过是自全晚节,不要被日寇所利用,来与抗战的政府与爱国的人民为敌……国人不是望他积极地干什么,而只是望他消极地不干什么。即不做日寇的傀儡。”  从董必武的文章来看,吴佩孚是并没有发表神马旗帜鲜明的抗日言论的。董文的目的并没有直接抨击吴佩孚,而是针对吴佩孚的摇摆不定,首鼠两端,提醒吴佩孚不要调进日本人的陷阱之中。  我不知道到底是谁编造出如此美化吴佩孚的慷慨陈词的?到底居心何在?  需要说清楚的是,董必武对吴佩孚并未太大偏见,在其去世后,当时驻重庆的董必武发表谈话说: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他在失势时还能自践前言,这是许多人都称道他的事实。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起当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吴佩孚没有踏上日本人的贼船,难能可贵,值得肯定。但是,因之就被大肆吹捧为所谓的“民族英雄”实在是令人作呕了!  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人进北平后,无数仁人志士,甚至文弱书生都毅然南下,发誓不与日本人合作。周作人因为怕日本老婆而滞留在北平城就被天下人所唾骂。  然而,对于吴佩孚这样的知名人士,面对全国上下同仇敌忾之际,不顾民族大义,不顾他人劝告,不仅没有发表任何抗议,更没有举兵抗日,反而消消停停、安安然然在北平城里甘愿当日本人顺民。1937年12月,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日起,就聘任吴佩孚为“特高顾问”,月送车马费4000原。而吴佩孚竟然欣然笑纳了,哪里还有民族气节在?!   段子手编造的所谓吴佩孚记者会上的发言是来无影去无踪,可是在下知道,早在1946年出版的《吴佩孚之死》一书就记述了吴佩孚的讲话的(土肥原的助手晴气庆胤在其《上海恐怖工作七十六号》一书中,有着同样的记载):   “余受‘和平救国会’之推荐,组织绥靖委员会着手准备建立政府机关以实现和平。第一阶段当先编成作为其骨干之军队,为此,余打算首先使华北游击队归顺。若在华北巩固了地盘,则可在日华之间实行武力调停,解决事变。因为武力调停,余在国内战争中已有数次经验,所以对此是有自信的。”   和平救国会是什么东西?不过是吴佩孚的代表张燕卿组织的一个汉奸组织而已(张燕卿是清末大臣张之洞的之子,实在是给老爹丢脸)。吴佩孚欣然接受这样一个组织的推荐,算什么“民族英雄”?   吴佩孚当日本人的顺民,领日本人的赏钱,受着汉奸组织的推荐,哪里会关心什么“日本无条件自华北撤兵”啊?他跟日本人大谈条件,不过是想“在华北巩固了地盘”,尔后“实行武力调停”罢了。   但是,吴佩孚提出的“出山”的条件实在是令日本人难以接受:一要有实地以便训练人员;二要有实权以便指挥裕如;三要有实力以便推行政策。在这三项内容中他特别强调要有“实权”,视之为一切之基础。吴佩孚说:“实权这个问题是最要紧的,也可以说是先决条件,日本,一日不肯让出主权则余一日不能出山,把握住主权之日,即余出山之日。”   其实,为什么吴佩孚最终没有沦落为汉奸,不是吴佩孚不和日本人合作,而是日本人开的条件还不够优厚!   我不知道是吴佩孚的哪个孝子贤孙来给吴佩孚搽粉,杜撰出所谓的“提出日本无条件自华北撤兵”的记者会来的?   当然,与段祺瑞一样,吴佩孚面对日本人的百般笼络,最终没有沦为日本人的汉奸,这个晚节是值得肯定的。但因之就称其为“千古完人”,实在是个笑话了!
■网友的回复
吴佩孚:旧军阀亦讲道德,新时代不乏败类
如何评价军阀吴佩孚?
文/庸恒
1920年,皖系军阀段祺瑞上台,成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
段祺瑞上台后,首先废除了“中国民国临时约法”,并解散国会,不久便与孙中山为首的“护法军”展开混战,后又唆使“安福俱乐部”把持政权,实行独裁统治。
1920年5月,北洋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发表通电,反对“安福俱乐部”把持政权:中国之大,能够尽为一人所盘踞?疆吏之多,能否尽为一党所居奇?兆民之众,能否尽为一人所鞭笞?
7月,吴佩孚与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与段祺瑞的皖系展开大战,战争结果直系击败皖系,取得北京政权,段祺瑞下台。
上个世纪初,北洋军阀轮番把持政权。其中大部分军阀多是武夫,粗鄙之人,他们好色、爱财,吃喝嫖赌,巧取豪夺,可谓是无所不为。
但吴佩孚却是一个例外。
他以穷秀才的身份起家,后来成了直系统帅,最终成为北洋军阀操纵政局的首要人物,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军阀混战时,他将段祺瑞赶下台,把张作霖赶出山海关,他是那个时代最有可能统一全中国的人。
同时,他还作为封面人物登上美国的《时代》杂志,被誉为“中国的最强者”。
他一生有“四不”——不纳妾、不出洋、不走租界、不积金钱,对此一生不违;
他坚持“不卖国”的主张,临终前仍告诫后人“不准当汉奸”;
他一生严以律己,爱国恤民,治兵之余,更是一心浸淫于诗词歌赋,尤其精擅书画,一生著述颇丰,时人称之为“儒将”。
今天,我们从教科书上知道吴佩孚是十恶不做的旧军阀,但是细细了解他的生平之后,去看他的个人,我们有理由发出这样的感叹:
吴佩孚,原来你竟是这样的军阀!
— 01 —
吴佩孚1871年出生在山东蓬莱,早年中过秀才,不料却染上了抽大烟的习惯,本来就不富裕的生活被他过的穷困潦倒。
自古烟民喜欢扎堆,旧中国更是如此,大烟鬼每日聚集在烟馆,吞咽吐雾,聊军国大事、家长里短,年轻的吴佩孚也经常去凑热闹。
早年烟馆有“雅座”与“普通座”之分,也是是所谓的包间与大堂。吴佩孚是穷秀才,自然只能在“不雅之座”与大家一起抽烟。有一天吴佩孚到了烟馆,可大堂已经人满为患——没位置了。
吴佩孚找到烟馆老板,问能不能借包间抽上几口,抽完就走。老板一翻眼皮:有个包间翁老爷在抽烟,你要有胆,就去呗。吴佩孚满不在乎的说:“翁爷是熟人啊,我进去和他商量。”推门进了包间。
翁爷乃是当地最有名的“土豪劣绅”,看到吴佩孚推门而来,一撇嘴:“老二你来干嘛?”吴佩孚委婉说出来意,翁爷一撇嘴,用脚踢了过去:“滚!”
吴佩孚狼狈逃窜,整个烟店都投来不屑的眼光。
吴佩孚心中有气,一直图谋报复,没多久机会就来了。正逢翁老爷家做寿开堂会,吴佩孚瞅准机会,纠结了一堆地痞流氓大闹会场,翁老爷大觉丢脸,指示当地府尊捉拿吴佩孚。
吴佩孚在故乡无法安身,狼狈逃到北京,并告诫自己:豪绅固然可恨,大烟尤为败国亡身的媒介。自此一生再不碰大烟,并视为仇敌。
多年后,吴佩孚成为管带(师旅级军官),带着二十多个大头兵在长春遇到了翁老爷。翁老爷见对方拿着枪,心中一惊:当年不起眼的穷秀才如今成了军官,我在烟馆踢了他一脚,还把他赶出蓬莱,今天我要死在他手里了。
可是吴佩孚所为却让他大跌眼镜,吴佩孚拉住他说:没有你这一脚,我不会逃出蓬莱,穷秀才还是穷秀才,就没今天的吴管带了。
吴佩孚拉住他,又是请吃饭、又是请喝酒,还替他买了回乡车票,送他上火车。从此以后,翁老爷逢人便说:吴秀才做了大官了,他不念旧恶,还和我做了知交,是了不起的人。
自古忘恩负义者多,以德报怨者少。
吴佩孚,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军阀!
— 02 —
吴佩孚是中国第一代的“北漂”。
初到北京吴佩孚举目无亲,只好在崇文门外摆摊算命,经常穷的干饭吃不起,每日靠喝稀饭果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