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的首都一直是南京会怎样?( 二 )


■网友的回复
如果明朝一直都于南京明朝自己会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我反对有些答案说明朝迁都不应当迁至北京而应当迁至关中的。
唐以前(含)的王朝多定都于关中,这是有一个前提的,也就是关外的开发程度低于关内。学过高中地理的都知道,在未开发的状况下,盆地由于位于小流域的低端,土壤的养料容易积聚。而关中盆地的总体地势是西高东低的,只有东面有一个出口。在唐以前,关中的气候与如今大不同,比现在湿润的多了,来自秦岭的诸多河流在此汇入渭水。而河流出山的口,会形成冲级扇,这里会积累大量的养料。而函谷关以外的中原则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虽然总体上也是西高东低,也是适合农业耕作的,然而在未经过人工改造之前,它的肥力是远远比不上关中的。所以,在大家都没有经过深度开发的时候,关中地区的土壤肥力是远超中原的,而在关外混乱的时候,关中由于盆地地形,函谷关易守难攻,容易形成坚固的堡垒,使外界难以攻入,在中原同样分裂的情况下,占据关中,以关中的强大的农业生产力,在当时基本已经是统一大业成功一半了。
而一旦天下统一了,稳定了,偏安于关中一隅的政权往往很难有效的控制关外广阔的土地。而王朝统一之后,对于关外的农业开发也随之进行,虽然关中的单位农业产量仍然高于关外,但是关外土地广阔,在总量上关中地区的优势不再明显。可以想像,控制全部关外的政权攻陷割据关中的政权依然是占有优势的。
另外,随着和平的到来,继续定都于关中会导致关中盆地人口的急剧上升,农业产能逐渐跟不上上升的人口,仅仅依靠关中本地的粮食产量已经难以养活巨大的非农业人口了。而随着南方的逐渐开发,南方地区的农业产量逐渐上升,关中地区的粮食需求需要大量依靠从南方转运的粮食。这就是为什么隋炀帝要开凿大运河。而位于关中的都城往往对于控制关外广大的国土鞭长莫及。由于洛阳有大运河,武则天开始洛阳成为王朝的第二都城,既为了方便接收大运河输入的粮食,也为了加强对关外旷阔国土的控制力。宋代更是直接定都于汴梁,因为此处虽然无险可守,但是漕运便利。而关中,则由于过度的农业开发,以及大量难以承载的人口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农业生产力优势逐渐丧失。成为了饥荒的策源地。比如李自成。
到了明代,更是如此,经济中心早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为了控制帝国的财源,都于南京是最好的选择。既可以控制江南财源,又有利于加强对北方的控制力。朱元璋曾经几次尝试还都于长安,最终都因为现实而没能实现。
而由于迁都北京,造成了明代过于依赖大运河漕运的现象。可以读一读黄仁宇先生的著作《明代的漕运》,由于首都过于依赖漕运,对国力造成了很大的的损耗。
在这里贴一个地球知识局的链接,那里介绍的更详细。
孙绿:西安为什么当不上帝都了?地球知识局
另外我想说的是,明朝亡于满清,对于中国的历史绝对是不好的。明代会不会灭亡我不敢说,但是即使是亡了,亡在另一个汉族政权的手上也比亡于满清要强。
满清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的王朝,由于少数民族这一属性,导致了清代最主要的矛盾转移为民族矛盾。满清由于这一点,一定会奉行稳定至上的政策。满清的治理一定是谨小慎微的,因为华夷之辩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是一只悬在满清执政者的头上的,特别是在江南的发达地区,容不得半点差错。正由于这一点,满清的统治一定是极端保守的。明末在江南出现的新生产关系,以及新的政治秩序的萌芽的过程,都因为满清入关而被打断。
【如果明朝的首都一直是南京会怎样?】 我不敢说这个过程如果没有被打断中国就会发展出资本主义,但是一定与晚清那种极端保守的面貌是不一样的。
■网友的回复
一个是无线电通讯,一个是铁路交通运输。如果明朝能实现这两项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定都南京就没有太大问题。否则,就只能在军事重心与政治经济重心的裂解中,分崩离析。
■网友的回复
言南京之益者不虑兵,言北京之锋者不虑银,言关中双利者未见明之关中非比汉唐往昔也。
■网友的回复
南京理所当然应该一直作为大明帝国的首都,可惜一场僭夺皇位的战争,把中华民族正常的历史进程打破了。如果南京继续作为首都,出于军事和交通的要求,南北方漕运之外,开辟海运的压力会早三百年到来,整个东亚的海权意识与形势就会大为改变。我们现在的中国地图太窄,如果再向东扩展一些,整个东亚的海域形势就更明朗了。你看看包括上海在内的江南,是不是处于东亚的核心位置啊?好吧,说回南京吧。肯定不止皖南人成天冒充南京人,估计上海人也会冒充南京人,说不定北京人也好不到哪儿去;而且南京话肯定不会是现在的皖南腔,估计还会是江南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