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的首都一直是南京会怎样?

谢邀。说下个人观点,不喜勿喷。中国自宋经济重心南移,明代时江南地区已经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定都南京从经济上存在现实的优势,国都距离经济区近,有利于减少朝廷的行政成本,减少资源的空耗(如大运河从南运粮到北方首都经济上对资源形成浪费)。但是,从军事和政治上,我想恐怕即使没有朱棣,也会出来另一个朱王爷叛乱,或出来张棣,李棣等等。用不了多久明代就会陷入分裂。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中国自古军事压力都在北方而不是南方,因此历朝历代都会将大量资源投入北方边境的军事斗争,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时期,凭借个人的威望权势和手腕,可以控制功臣勇将驻戍北方边境,并分封诸子守边节制各地军事力量。但是北方边境距离南京太远,天高皇帝远,边臣边将很容易独立控制莫大的军事资源,形成尾大不掉的军事集团,国都的帝王也容易对手握重兵的边将形成猜忌,这也是功臣蓝玉最终成为一个悲剧的必然性原因。朱棣即使抛除身上皇子和王爷的身份,对建文而言也是一个极具威胁的军事将领,下一个蓝玉。相对与北方边境的军队,国都南京的军队长期享受在和平的环境,随着国初的一代将领和老兵谢幕,新一代未经历真正战阵的士兵和将领必然会变得软弱不堪。而北方边境军队为了求生存,长期面对游牧的军事压力,军队的作战能力并不会衰减,将领们有充分的机会在实战中锻炼。因此,立国时间越长,边境的军队战斗力会越来越强于国都。想象一下一旦北方边将造反,南京的军队又如何能够在军事上取胜呢?李景隆率60万对阵朱棣的10万被打成狗并不仅仅是李景隆太废,南兵军纪败坏缺乏战斗力也是原因之一,如9000南兵进驻雄县后就开始扰民肆虐,被朱棣北军一战就团灭。因此,定都南京,时间越长,国家就会越不安定,北方边镇的功臣宿将就越容易脱离中央控制成为独立王国,最终兵乱再起。那么,朱元璋没有看到这一点吗?非也。不得不说,南京并不是朱元璋理想的都城。他曾考虑过洛阳,西安,开封,甚至亲自去开封考察过,也曾派朱标考察西安。北平也是朱元璋的考虑范围之内,甚至考虑过即使不定都北京,也把北京作为陪都使用。朱元璋很清楚定都南方的弊端,因此上述城市的特点都是在北方,距离边境近,可以方便的控制边境军事力量,只不过可能因为年老,加上朱标去世的打击,朱元璋将更换都城的事拖了下去而已。
■网友的回复
我国古代的主要威胁长期在北方。
以当时的信息传递速度,为了能及时应对北方的威胁,必须要在北方设立一个重镇,有兵、有粮、有指挥机构。
那么如果这个体系和首都远在千里之外……
朱棣已经告诉了你答案。
■网友的回复
知不知道北魏的“河阴之变”?不知道,那安史之乱,河朔三镇总知道吧? 定都南京,请问谁有病花那么多钱搞漕运?或者搞海运?往北方运钱,运粮?钱多没地方花吗?明代税制从朱元璋时代起就有问题,财政危机一直伴随着政府。首都不在北京,哪里有这么一大笔钱,这么一大票粮食来给北方前线?不疏浚大运河,粮饷又怎么较经济运到北方九边?没粮饷北方九边不得让他们自行募兵?自行筹钱粮?好啦,一放了兵权,财权,就该安禄山他们登场啦! 要不放呢?猜猜能有几成钱粮到得了前线将士手中?他们在那儿守国门,有什么尊严可言?有什么奔头?好了这就该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登场了!人家没饭吃南来抢粮,你们这些百官,谁挡得住?到时候别被他们一把扔到长江里! 评论中说“不是有大运河”吗?呵呵,看看黄河的含沙量,大运河要是不疏浚,黄泛一次,大运河的故道,就能种仙人掌了。 评论又惹到某朝代粉了。呵呵,那行,我们反面推理一下: 明朝迁都的可能性,是朱棣靖难。要朱棣没起事,自然就不迁都北京。好!就否定这个条件,其他人物,时间线不变,看看会发生什么。 朱棣没靖难,北边还这三个王戌边,是吧?朱棣还得死,是吧?朱高炽,朱瞻基,也得正常即位,是吧?最后燕王爵位也得到朱祁镇手上,是吗? 那问题来了,绰罗斯-也先,再压制黄金家族,一统草原后,就不南下了?他南下朱祁镇挡得住?你能穿越成此时朱允炆这一支的皇帝,算准日子派于谦,石亨,孙镗等去守北京?
■网友的回复
谢邀
这种如果的问题,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毕竟没发生。
简单地说,如果首都一直没有北迁的话,朱棣和朱瞻基对南方士族的压制必然比历史上要严厉得多。
朱棣之所以北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固有的地盘在北边,呆在南京时,他的掣肘过多,所以希望到北边去发展。简单地说,朱棣是图省事。
如果朱老四,当初发狠留下来,那么南方士族显然又要遭受一轮打击。
这样的打击对于南方士族来说是不利的,但是对于朝廷是有利的。明中后期以后,朝廷对南方的控制渐趋减弱的根源就在于此。中心离南方太远了,管控能力弱了以后,南方就渐渐超脱于朝廷之上。
朱棣和朱瞻基在政治上都是比较强权,也比较有能力的两个皇帝,如果他们能接连数十年的压制,对整个明朝的整体稳定性是非常有利的。
当然,南方士族也不是就脑子短路,非要跟朝廷对干。只不过是,你缩一分,我就进一分罢了。如果朝廷能够更强力地压制住南方士族的话,在后期像东林党,复社的势力,或许仍然强劲,但是于政治上就不会像历史上那样激进。
不过还有一种可能,皇权对南方的控制过严,也有可能制约南方商贸的发展,当然也可能南方的商贸影响朝廷的决议。
比如说开海。之所以开海一直被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漕河沿线的北人不肯放手。漕河沿线的北人认为自己参与不到海贸中,而漕河沿线的人力又极其巨大,这种阻挡让明政府不敢轻易开海。
有些人说,明朝不开海是因为南方人私自出海,不愿让朝廷分一杯羹,这纯属扯蛋。再脑残的人也知道,如果以国家出面,能用军事保证的商贸肯定比自己偷偷摸摸地干更有利。参考宋的市胉司。对于走私的海商来说,开海确实要缴一部分税,但是不开海,难道就不用给颜思齐,郑芝龙,刘香等等,这些大海盗交税吗?除了大海盗还有小海盗,到郑芝龙统一东海前,小海盗多如牛毛,往往一次出海血本无归。换做一个正经商人是愿意给政府交税还是给不知道哪天冒出来哪天就被灭掉的小海盗交?
历史上提出开海的,基本都是南方人。比如说,钱薇浙江,丘浚海南,王宗沐浙江等等。
除了经济上的好处外,开海还可以严重打击倭寇,永乐时海运,朱棣就命军兵护送,历史上就有不少记载关于护送队打击想抢劫的海盗的事情。如平江伯陈瑄督海时,在沙门遇到海盗一直追杀到朝鲜。安远伯柳升也有追杀海盗到金川白山岛的记载,甚至于唐鉴只是浙江定远卫的百户而已就追人追到朝鲜义州
然而漕河沿线官员,与及由此交织的利益群体不肯放弃,使得开海只是一场空。
如果定都南京,漕河的作用便不如历史上那么大,开海或许就可行了。
简单地说,如果定都南京,朱棣要受到更大的掣肘,可能在没有办法亲征蒙古,需要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拉拢,打压南方士族的事情上。毕竟朱棣长居北地,与南方不熟。但是如果朱棣熬过这一关的话,对明朝来讲会有大补益。
(而且,如果蒙古不被明朝打得这么惨的话,可能满州就难以崛起。以历史来看,北方胡人崛起都是因为中原将原有的胡人大族灭了,又没有占领这片领土,导致新的部族填补了这个权力空当。努尔哈赤能征服蒙古就是因为草原上没有一个真的能打的,林丹汗只能被一直追。所以,如果朱棣当初没把蒙古打得这么狠,满州人不一定有机会在草原上放肆。不过,明朝可能会面对一个比历史上更强大的蒙古也不一定。这种事情很难讲。)
只是朱棣又怎么可能知道后世会发展成什么样,如果能知道,我估计朱棣应该不会北迁。
定都南京,中国很可能也会变成一个海洋国家,而定都北京,中国就彻底失去变成一个海洋国家的机会了。
■网友的回复
南京什么时候不是明朝的首都了?“两京一十三省”是白叫的?实际上,永乐后仁宣期间,政治中心北移后造成的运输困难等问题就已经开始扩大了,明庭高层也开始着手计划回南京,但是据记载,直至宣德年间,南京多次发生有记录的地震,吓得高层最后干脆彻底放弃该计划了。话说这算不算是一种“天意”呢。。。
■网友的回复
如同历史演化,南京政府最终被北方政权消灭,大明运气实在是好,最早发起这场运动的还没轮到长城以北的人,是驻守在长城的自己人。
首都设在北方,近可遥控漠南漠北,远可把握江南江北,而首都若设在南方,比如南京,是很难,甚至不可能遥控漠南漠北的,如果控住了,那必定是因为驻守在北方的某王爷或官员有着极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来压制漠南漠北悍战的少数民族,那这样恐怕南京政府也不会安稳多久(参考北魏孝文帝,由北向南迁都洛阳推行汉化,引发北方六镇大暴动,暴动成功,北魏皇权旁落)。
这大概可以用“地缘政治”来解释发展出的必然结果,朱棣的军事实力是很强的,虽然南京政府手底下南军兵马远大于北军,表面战力也没有逆天的差距。但通过双方接触过的那几场仗来看,北军就是能打得多。如果朱棣输了,那证明此时的北军不行,北军不行,蒙古人南下,天子蹲南京,即便大明不灭,也一定又会长江为界,南北分朝,这是无数次历史证明的结果,你指望北军完蛋了南军往上千里支援?或者南军战斗力比北军更强?那战斗力强的部队放在南方干嘛?防越南吗?
事实上终明一朝,虽然南方军队出过著名的军团,但总体实力来看,是绝对比不上北军的。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明朝该不该迁都?该,但该不该迁都北京?我认为不该。而且迁都北京引发了更加严重的后果,是直接导致明朝彻底覆灭的后果。
迁都一事,最早是朱元璋提出过,但朱元璋想的是迁都长安或洛阳一带,也就是关中地区。这是一个有着丰富军事经验和政治觉悟的洪武大帝提出的非常有意义的决策,虽然随着很多事情的发生和他的去世,最终没有落实。到了朱棣靖难成功,十分草率的把首都拉到北京,他有着两种考量:
一可北拒漠南漠北,因为这里可以方便对北用兵
二可远离流言蜚语,因为这里是他老家根据地
这就有问题了,中国的大一统封建王朝里有几个建都北京的?元明清,元清为什么建都北京?因为元清都手握或者绝对实控住了漠南漠北,即如今宁夏,内蒙古,外蒙古以及东北等地,这样即可遥控北境,又有足够的战略缓冲防止首都被一波推。
而明代是完全没有实控漠南漠北的,“天子守国门”,北京即是国门,即是边境,它几乎没有内蒙外蒙,甚至河套地区(宁夏)也处于十分不安分的状态(万历三征之一:宁夏蒙古人哱拜之乱)。
朱棣尚且可以以此占优,因为此时的明军虽没有洪武蓝田常遇春时那样“封狼居胥”的能力,但北上打打蒙古还是没有问题的,但他的后代就不行了,开国时的血性过去,王朝军队逐渐衰落,偌大王朝的首都沿着长城直接暴露在漠南漠北蒙古人的铁蹄下,明初还能对蒙古用兵,中期土木堡以后只能采取守势了。
这个问题到了明末已经发展的完全不可收拾,皇太极五次翻越长城,两次包围北京,遍蔺京畿,敌军敢倾国之力冲过来专门围你首都,还最远掠到了山东济南府,为什么?因为皇太极知道,这里面住着天子,各地部队一定会过来勤王,袁崇焕就是明知道断我后路我就死无葬身之地了他也不能,他只能跑回关内跟我绕着北京城转圈,八旗子弟抢的盆满钵满然后潇洒回辽东过冬天。
西北寇乱亦是如此,明清松锦大战,明廷北军被满人彻底摧毁,李闯趁机一波推了几乎没有防守能力的北京城,崇祯上吊,然后呢?全国大乱,南方连续推出了好几个王爷,互相攻伐。可以说,北京没了,明朝就是亡了,南明,实在做不到南宋,连苟延残喘的能力都没有。
有意思的是,清军满人八旗在攻入关内后就很快腐化了,之后的清军战力主要是收编投降明廷北军和征召的由北方汉人组成的武装——绿营。横扫江南的清军主力可以说就是原来的明廷北军。历史虽然总是出人意料,但绝对是在情理之中,靖难三年,大明三百年缩影。
所以,
明朝首都一直在南京会怎样?
第一,北方一定丢,不论是漠北胡人南下还是北方军阀造反,一定会丢。
第二,明朝一定可以在南方稳住阵脚,至少能和南宋一样苟延残喘很久很久。
(朱允炆之所以没能苟延残喘,因为这场内战是皇族内讧,各地方都在看戏,反正争来争去江山都是你朱家的,朱棣拿下了南京各地方就是赶紧跑来道贺恭喜新帝登基,没多少人会去怀念建文,古代中国文化体制决定同宗同祖不可能分国而治)
我不难受朱棣迁都北京,他既要考虑国家,也要考虑自己,毕竟封建时代皇权才是最重要的。我只可惜洪武大帝没有落实迁都关中,这么极具价值的策略,按照明初的发展趋势,也许真的可以达到汉唐巅峰时那样同时遥控漠南漠北,手握西域,甚至延伸到中亚西亚地区的高度,可惜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