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出院病人:评估专家的压力,未决的艰难康复( 二 )


评估组专家的压力 这样的专家评估 , 每天要在武汉发生许多次 。
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隔离点、康复点 , 这些曾在疫情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战场” , 目前正逐步恢复常态 。 要清空的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和隔离点 , 病人或去康复点 , 或流向剩下的定点医院 。 每一环变化 , 都会影响链条上的其他环节 。
确切地说 , 每位新冠肺炎病人可能要被不同专家审视两次病情:一次是从医院出院 , 另一次是从康复点回家 。
谭伟作为评估组专家 , 要参与评估洪山区五千多确诊病例和一千多疑似病例能否解禁 , 评估工作也直接关系到后期的疫情防控 。 谭伟直言压力很大:“(当时)所有的方舱病人 , 只要还没有好的 , 全部进雷神山、金银潭和光谷的妇幼去了 , 必须急速转完 , 怎么没压力呢?”
这些天 , 他每天收到很多病人材料 , 包括核酸检测、抗体检测、CT和临床症状等 。 评估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 一步步区分出哪些必须走、哪些必须留、哪些必须到哪一个地点 。 “比方有8条标准 , 8条都满足了 , 你就进康复驿站;如果说只满足4条 , 那这个人就有点心烦了 , 必须再找他的更多资料;如果有5条都不达标 , 可能就得去定点医院 。 ”
病人的转移和分流 , 每天都要当日完成 , 不管是对于评估的专家 , 还是负责转运的医疗隔离点 。 “每天的量 , 你必须今天转完 , 你必须今天评估完 , 都是当天必须清的 , 日清 。 ”谭伟说 。
3月20日以后 , 隔离点和方舱医院将不复存在 , 取而代之的将是10家定点医院和众多康复驿站 。 3月17日晚 , 谭伟告诉****采访人员 , 这十来天 , 他带领十人左右的专家团队 , 每天要完成少到三百多多到八百多的病例评估 , 如今已完成数千人的评估 , 基本上每晚都会工作到凌晨一两点 。
评估的另一重压力 , 来自新冠肺炎的复杂性 。
江夏区中医医院负责该区大部分出院病人的复查 。 副院长韩劲松告诉****采访人员 , 他曾遇到一名26岁的病人 , 虽然她的治疗已经结束 , 并且肺部的“磨玻璃”吸收较好 , 但她的症状一直存在 , 因为她有活动期的肺结核 , 并且肺结核的分期比较晚 。
“你要整体去评估 , 知道新冠对她构成的影响和肺结核构成的影响 , 它们的病理都作用在肺上 , 可能会相互作用加重 。 像这种特异性的病例 , 确实需要特别把关 。 ”
【传染病■出院病人:评估专家的压力,未决的艰难康复】每天复查病人六七十名 , 韩劲松也遇到一些病情恶化入院的 。 他称 , 很多人有合并症 , 如心血管疾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或糖尿病等 , 综合因素导致极少数病人在出院之后 , 会出现不适的症状 。
方舱医院全面休舱前夕 , ****采访人员曾询问一位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关于出院病人的复杂性 , 他回复:“一些不符合出院标准的病人(出院) , 我觉得这是个(可能存在的)问题 , 对这个担忧是有道理的 。 ”
为何会复阳 按照国家卫健委第七版诊疗方案要求 , 李志浩出院后在一家康复驿站继续隔离两周 。 但他一直嗓子疼 , 伴有咳嗽 。 隔离到第9日 , 他的CT结果再次显示“磨玻璃状阴影” , 医生要求重新住院 。
更现实的问题是“复阳” 。 多位武汉一线医生告诉****采访人员 , 复阳情况虽不足以成为普遍现象 , 但已绝非个案 , 他们都遇到过这样的病人 。
仅在****采访人员采访的8名出院医护人员中 , 核酸检测复阳者就有2名 。 他们也和****采访人员叙述了更多同事类似的情况 。
麻醉科医生刘春东就是一例 , 他早在1月24日确诊 , 治疗出院后在家休养 , 恢复正常 。 因复工需要 , 3月上旬他再次进行核酸检测 , 结果是两次核酸阳性 。 他感到迷茫:“像我已经出来两个月了 , 现在检测又是阳性 。 ”
刘春东属于早期出院的病人 , 当时无需再去康复点隔离 。 这是他所担忧的——早期出院的病人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就直接回家了 , “如果没治好 , 是不是可能又会进一步在家里、社区里进行传染?这是一个隐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