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都倾向于回家工作么?

浙北在沪杭线摇摆,类似于苏南地区在沪宁线摇摆。沪杭实际上是一个体系的,而北京其实是另外一个体系。这就是两个平行宇宙。(这两年因为高铁的兴建,心理距离倒是小了很多,早些年夕发朝至的列车坐的十分爽爽)在沪杭,你的生活轨迹会变得很有规律而且安逸。你可以每周末回一次家(短暂的高铁或者自驾),你会遇到很多高中同学,你身边的同事也会是浙江人(如果在杭州)、江浙人(如果在上海,当然这些年已经不明显,外省来沪的太多)。你的相亲对象,恋爱对象也同样是这些人。他们可能有和你完全类似的成长背景,说着相同的语言。你们会开车自驾去老丈人家/公公家,因为离得都不远(也许在杭州你遇到了绍兴人、宁波人、嘉兴人)。你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也许每人手里都有爹妈资助买的一套房,一辆车。你们的生活目标就是换更大的房子,买更好的车子,然后养一条宠物犬,平时琢磨又去哪家新开的餐馆吃饭,周末去江浙沪皖哪个地方自驾游一场。如果有了孩子,你们把爹妈接到你们所在的城市,反正他们在老家退休了也无事可干,不如帮你们带带小孩。每次回家的时候也许你会听到各种高中同学的消息,他们是当地机关/银行/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的主力,体制内的生活安逸有吃有喝;又或者他们靠着爹妈做起生意(服装/轻纺/小五金等)发了财,扩大规模转战沪杭还置了业。当然你也能在一个城市遇到和你一样打拼的(如果你是企业白领/技术人员的话)。三种人三种生活,近在咫尺,每种都有不同滋味。等到小孩大了,要是你在杭州,会想,以后让他去上海读书工作吧,要不,回杭州也成,出国,也好;在上海,会想,以后让他出国吧,要不,留上海也行。听起来是不是安逸美好但却有点模式化呢?没错,这就是沪杭的生活,江南的生活。它已经足够成熟,但也因为此,显得保守而单调。就像楼上那位匿名答者问的:为什么我的择偶要如此的追求相似性呢?其实,不为别的,只是因为我们的文化里,就天然的有这种保守的基因。你要问好不好,没法解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选择认同的人留下来;不认同的,也许就留在了北京。---------------------------------------------------------------------------------------------------------------------在北京,你的周末将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只会是超过四天的假期才能做出的选择,因为京沪高铁,最快也要六小时。你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将彻底与江南这片故乡土地割裂。在北京,你只有不多的高中同学,和大量虽然熟悉,但都是来自外省的大学同窗。他们说着南腔北调,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经历。许多人的成长背景你从来未曾遇见过,比如国企(石油/煤/矿)大院的子弟,江南解放以后,就没有这样的企业。你的同事也将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省份(华北/东北/西北为主),不同民族(满/蒙/回/藏/维)。从白山黑水到巴蜀大地,从烟雨江南到天山大漠,也许连一个浙江人都没有。你的相亲对象和恋爱对象,也许也是这样。彼此的故乡,也许跨越千山万水,只是北京这个节点让你们相逢。你也不能自驾去彼此的故乡了,可能连高铁都不能(要知道,好多地方都没有高铁呢)。不过,也因为此,你们是自由的。你们的父母看不到你们,在北京,只有属于你们的小小的快乐的天地。高中同学的消息只会在过年或者偶然回家时候才知道了,当然,也避免受到了直接的压迫(在浙江,涉足商业显然比一个上班族更有钱途,学历并不是能那么能转换成高价值)。在北京,虽然你也能感受到各种权贵、精英子弟的压迫,但是求学的这段道路,依然在主流价值体系里面熠熠闪光。没有哪个地方比北京更有学院的气息,更尊重学术和人才形而上的价值了(江浙虽然也重视教育,但其实只是看做一种“术”,实用气息很强)。你也会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生,有些东西,是江南所不存在的。也许你觉得这还是离你的生活有点远,那就不妨想想择偶吧,也许,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就那么展现在你眼前。他出生在一个远方的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成长背景,说着你不懂的方言。不过,虽然陌生,他却可以告诉你更新鲜的东西,你没吃过的家乡菜,没见过的山水,不曾熟悉的风土人情。房子车子还是照样会换,只是父母也许就不那么方便来北京了(尤其是对方的父母,若不是独生子女的话)。至于子女的未来,也许也和在上海一样,觉得出国不错,留在北京亦好。只不过在沪杭的也许孩子还是会去北京,在北京的,基本就不会再逆转回来了。这就是北京,它更彻底的使我们与曾经所在的熟人社会(我们曾经的同学、父母,甚至同辈的亲戚),故乡文化告别。它更异质,更自由,更丰富但也更孤独。它适合渴望远行、独立和有开放心态接纳各种文化的人。只不过,它虽然多元,但却仍然是北方的底子,和我们的故乡文化,并不那么容易和谐相处。所以,选择一个城市,也许意味着你对这段北京求学经历的定位。我们是希望在这里续写十九岁以后的青春和经历,还是只是一个北上的旅人在这里短暂游历,这,需要问问自己的内心。
■来自的网友回复
8/13/2016 上大学以来在家呆过的最长暑假,即将赴杭工作,补充下目前的心理变化:对北京:(许我偷懒援引离开北京之时所写的日志,对北京的印象也自此定格在离开时的那一刻了)离开北京了。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着的风景,脑海中也快速闪过六年来的一幕幕,愿不愿意相信,这座城市注定会在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打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文史、体艺、科教、政经,它有太多拿得出手的东西却从不骄傲,以最大的诚意海纳百川,每一个角落里都上映着追求梦想的疯狂。在这里,你的勇气会被鼓励,你的坚持会得到赞赏,你的努力会得到回报,你的个性会受到尊重。因为包容,你可以尝试任何一个只要能想得到的可能。因为多元,你可以很容易地结识同道中人,无论什么时候,你都不会是一个人。北京于我来说,它不只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里程碑,一个在我生命里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它见证了我,从逃避人际交往的独行者,到选择从事最社会化的职业之一,因为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给予了我动力与信心。它见证了我,在一次次的探索中迷惘,在无数选择中纠结,又在一遍遍的思考中清醒,在情绪、认知的起起伏伏中发现我自己,以及我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曾经幼稚地抱怨过北京的拥堵和雾霾,现在想来,国内又有哪座城市能给予像北京这么好的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大环境?没有!很庆幸自己当年的决定,北京是座不负所望的城市,我带着满满的期待而来,载着满满的收获回去,此行的目的均已达到,还额外收到了许多其它的赠礼,还能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在列车上昏睡了2小时,似乎洗掉了过去六年的疲惫。几天后,我将重新出发前往另一座城市,前方风雨未卜,但我知道,这些流逝的风景不会走远,我的背后,是来自千里之外的北京深深的祝福,这座城市的品格,这里的人与事,是我一往无前的勇气。奔跑吧,骄傲的少年!对家乡(温州):尽管温州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也不差,我也喜欢自己的家乡,但却不想工作在家乡,因为:在家乡的时候,感觉整个人是缩在那儿的,深受家人的照顾(也包括自己会犯懒依赖他们照顾),除了初高中已有的同学圈、亲戚圈外,也不会想着再去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在外地的时候(包括北上求学阶段),感觉整个人是伸展开来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人会很快学会独立并且习惯独立,从被动交朋友(这里指同学、室友这样因恰巧分在同一处而结交的朋友)到渐渐学会主动交朋友(只因兴趣或志向相投而有选择的结交),我会感觉自己在慢慢形塑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与生注定被安排。这种感觉很棒。所以,当家里的亲朋问起我为什么不留温州发展的时候,我总会这样打比方:温州像是家里的餐厅和卧室,而杭州/北京更像是客厅与书房。对杭州:工作落定,每当北京的朋友们听说我签了杭州时,“很不错啊”,给它贴上“天堂”和“休闲”的标签,我发现自己反倒没有他们喜悦,或是因为我和这座城市尚缺少共同的记忆吧。他人口中的好,那是他人的,我只相信自己的亲眼见闻。不过话又说回来,当初找工作考虑城市的时候,能兼顾回家方便、休闲与事业发展的城市,大概也只有杭州了吧。目前对杭州还接触不多,但在一些地方,已经察觉到和北京的区别了:1)早先找工作的时候下过几趟杭州,坐在公交车上向外看去,沿途就像是一个放大版的温州,街道的景观并无二致,还有偶尔听到的温州话,这大概是归功于杭州的省会地位,处处都很浙江。很亲切,同时也还有点拥挤和乱糟糟的感觉,从杭州东到单位不长的距离却要1.5h(也许是地铁还不发达),有点怀念北京一出门就要1h,但通常也不会超过1h的公共交通。相比之下,北京的城市建设会更加大气,齐整一些。2)在培训与交流方面,杭州确实是比北京差一档的(就是那种,给我们做报告的是在北京参加完培训回来的,在北京作报告的是从美国参加培训回来的,这种递减感),或许多从网络获取信息更up to date一些。这里指的是传统行业,不包括IT(这个情况不晓得)。3)杭州的国际化程度也比北京弱一些,似乎还比苏州弱一些,尽管即将到来的G20很挣面子,但无论是日常走在大街上,还是纵观城市风貌和产业格局,还是以本土的民营产业为主,也少有国际性的交流盛筵。杭州还有和北京相似的地方,比如高企的房价,让走路上班再次成为一种奢侈;年轻人多高校多,感觉城市充满了活力;时不时地文艺一下,也特别接地气。至于包容度或开放程度呢,在北京读书时的老乡群,虽然不算特别热闹,但因为都是浙江老乡,互相有认同感,无论来自哪个市的,都会特别亲切欢喜。我在杭州的校友群(也都是曾在北京求过学的人)里潜水的时间不长,虽然平日还比较热闹,但一次聊到地域,温州人成为被黑的对象,当时瞬间感到了距离。也许是格局变小了吧,于是省内地区间的差异(还包括刻板印象)在这里被放了大。在我看来,杭温两地的共性要远大于差异。但杭州相对于温州已经是更包容一些的了,所以开放程度东西,相对而已。----------------------------分隔符,3/12/2016修订------------------------------同为浙江人,在北京求学已快六年,即将毕业回南方找工作,自比于刚上大学的那会儿,经历了如下心路历程:\u0026gt;初来北京,就被如此澄净的蓝天惊艳到了,以及每每出门坐公交,那一路国字头的科研院所和企业总部,《北京欢迎你》的宣传片也着实给力,当时暗暗下决心,好好努力,争取留在北京。\u0026gt;大四面临毕业后出路选择,我很明确地知道自己不想留在北京,虽然我还是很喜欢北京,很感激北京带给我的许多。那时本科的小伙伴,家在南方的纷纷表示将来会回去(所以我觉得也不只是江浙两省的情况,所遇闵粤渝川的小伙伴也倾向于回家乡省会,或者上海等)\u0026gt;研究生继续在北京读,比起本科,周围北方同学的比重大了许多,现在也是毕业季了,北方同学几乎都在北京找工作也基本都打算留北京,也有好多朋友劝我也留北京。说没有心理波动那是假的,但思前想后还是打算回去。试从中归出几点原因:南方同学和北方同学对于是否留北京差异(仅从周围人群的比重上讲)我以为至少反映出两点,1)北京对于南方各省来说确实是太远了。虽然有高铁,但南方多山的地貌(相比于北方平原的四通八达)使得往返路上多出来的时间不是直线距离的差值那么简单,基本还是要花一天的。那么一个来去就是两天,这意味着除了十一、春节这样的大长假,像清明、中秋这样对中华民族来说也同样重要的节日几乎是没法回去的,更别说周末了(当然飞机会快,但不到万不得已我不想做飞机)。同样的,让北方的同学到上海或深圳工作想必也要经过一番不容易的思想斗争吧。2)虽然在北上深面前是小菜,但江浙一带经济发展环境相比于北方诸省(除了京津)似乎还是好一些的吧,许多北方同学是因为对本省的省会看不上而选择北京的,而浙江人对杭州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当然还有父辈们对当地的高度自恋(/ □ \\))。杭州有文创和电商,宁波联合舟山有着海洋经济的强大潜力,浙江的资源和条件虽然比不上北京,但80分也是有的吧。如果一个人对幸福的追求是一种多方面的平衡,我想浙江在事业发展维度至少也是够格了。此外,对我自己来说,还要补充两点,3)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和周围朋友们常谈论的南北差异问题,北方的集体主义和南方的个人/自由主义,其实没有孰优孰劣,浙江人也有各自为政、锱铢必较之弊,但还是更喜欢后者一点。或许这是源于心理学上的自我认同倾向吧,而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很影响一个人在当地生活的幸福指数的。4)夸张了想,所谓的力争上游,一代又一代,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内陆来到沿海,从省会来到北上广,从北上广来到国外,从国外然后呢?感觉这种主流价值的箭头指向的合理性本身就令人怀疑。若是按这样的逻辑,那么大城市只会不断吸走小城市的发展资本(人才),而大城市本身也要忍受着人口密度过高所带来的城市病,那么人类活动就会从以前的大幅扩张,到后来的逐渐缩小到全球范围内的几小点聚居地?且看欧美那些高度富裕的国家,超级城市似乎也没那么有吸引力,整体的经济水平提升了,在中小城市也照样能过上富足且幸福的小生活。就看你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就看你想过怎样的生活了?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选择在哪里生活不过是一种个性化的选择,而没有优劣之分。(不然怎样看待那些因喜欢中国文化而来定居的欧美人)5)回想初来北京时的想往,感觉主要还是虚荣心在作祟,尽管我也有自己的事业心,北京也有着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加优质的机会吸引着我,但这种差距真的足以大到可以不在乎前面的这些理由么?至少对我的专业来说,我觉得还不至于。浙江紧挨着上海,想继续充电学习也算方便,信息、国际动态什么的应该也不会滞后太多,更别说还有那么多在线学习系统了,互联网时代正在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个人本来也不求晋升得有多高,能把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做好在我看来已经有足够的施展空间了。最后谈一点我对北京的印象:适合求学的地方(丰富的科教资源,高平台,多元文化的交流,开阔的视野),交上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地方,发现自身许多可能的地方(多种多样的尝试和体验),除了干燥缺水外其它都很舒适的气候(雾霾正在变弱不是么,而杭州的雾霾走的是程度不大但时间长的路线,感觉严重程度不亚于北京)。前面叙述了很多基本没有对北京的吐槽,也确实我对北京是很满意的,纵然有不足也正看到它在一天天地自我改进,总之是个给人希望的地方。虽然将来不会在北京待了,但可以预见将来还会常回来看看,一生中有那么段最灿烂的时候在这个城市度过,一点也不遗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