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到十年后,北京或上海的小孩会不会考大学比外地更困难?
先概括我的观点:
北京高考,对部分学生来讲,是easy模式;
但是,对学生家长来讲,是地狱模式。
北京家长的地狱模式,主要是因为氪金,要氪很多很多金,又称地狱氪金模式。
先自我介绍:江苏南通某县农村户口考生,2015年考上清华,平时做家教接触过不少北京学生和家长。
北京的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匀,西城、海淀的几所“超级中学”瓜分掉90%的清北名额;朝阳等其他几个城区瓜分剩下的清北名额,一年20个算多的;郊区的十来个区县的区状元通常只能考个985,偶尔出个清北。
江苏教育资源则比较均衡,南师附、南外的优势并不像超级中学那么大,几乎每个市县都能抢到高考的清北名额。我们县每年能量产5~10个清北;海安县近几年更是量产10~20个清北。
我高中三年,家里在教育上最大的一笔开销是租房陪读(离家有点远,上学不方便)花了一万五左右。如果我选择住校,这笔钱也能省下来。我们高中的某些老师,手上教出来的清北有十几个了,这种级别的老师在辅导机构的一对一辅导的报价也不过150/小时,给一个班上课则更便宜。
那么北京呢,北京重点小学的学区房是什么价格大家心里是有数的;在县城三年补课花十万已经很败家了,在北京许多家长一年补课花十万都不心疼;最重要的是,北京市的高中教学一直在“减负”,不补课毫无胜算;至于北京的某些“素质教育”,更是花钱的无底洞。
诚然,北京有高考红利,教育资源丰富,但是北京的贫富差距更大,有钱人太多,这些所谓高考红利和教育资源,离普通人和穷人太遥远了。因此,对于那些家境不错的北京考生,北京高考确实是easy模式;但是对北京大部分学生家长来说,北京高考就是个地狱氪金模式,大部分中产家庭都不堪重负。
关于高考地域差异的撕逼,在我看来都是发动群众斗群众。这两年来,富人通过鼓吹公立教育“减负”、私立教育和素质教育,从普通人和穷人手里夺走的教育机会,远比地域差异大得多。教育方面,阶级矛盾是远大于地域矛盾,地域矛盾撕得越激烈,阶级矛盾就越容易被掩盖。
北京有高考红利和丰富的教育资源,郊区十来个区县尚且如此尴尬;那些本来就是高考地狱的省份,还有教育资源落后的省份,普通考生和贫困考生的地位又能好到哪里去?看看河北的衡水中学,西安五大名校,长沙四大中学,这些教育资源极度不平衡的省份,他们的超级中学和省会,又何尝不是另一个“西城”“海淀”呢?
■来自的网友回复
毋庸置疑,以后北京上海的小孩儿考大学比以前难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是,是否到了比外地还难的地步,我觉得还不至于。很多人是从管理严格、竞争激烈、头悬梁锥刺股的中西部省份超级中学出来的,在中小学可以靠天赋碾压同学,甚至到了大学仍然游刃有余,因此对自己的竞争力有着迷之自信。可是,在北京上海工作以后,就迅速泯然众人矣。丝毫不奇怪,北京上海是一座养蛊的城市。能够进入其中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胜过常人之处。这些人聚在一起缠斗厮杀,惨烈程度当然胜过其他地方。他们子女之间的竞争,不过是工作之外的另一个同样甚至更加残酷的战场罢了。大家都知道在北京上海工作竞争激烈,自然不难理解教育竞争同样激烈了。能在北京上海扎根下来的人都是大大小小的人生赢家,他们是付出极大的努力才来到北京上海的,比常人更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落后他人。于是,子女教育就成了一场输不起的军备禁赛。很多家长的晚上和周末时间,大部分奉献给了辅导小孩功课和带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很多人只能看到,北京现在的高考分数线比其他省份低。但是,大约是在两千年后,北京上海才有外地人才大量涌入,他们孩子的高考是在十八年后,现在北京的高考情况如何,与之无关。
但是,户籍出生人数却翻了一倍还多,从七万多增加到十七万多。也就是说,如果录取名额没有增加的话,录取率是要下降一半的。很多人都知道北京有所神奇的学校人大附中,清华北大每年在北京总共录取六百几十个学生,人大附中每年考入清华北大就有一百一十多个学生。但是,还有另一个学校更加神奇。这个学校十年前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一个也没有,而现在居然高达七八十个。这就是传奇的民大附中。2015年该校620名学生参加高考,其中一本线以上570人,占91.9%;本科线以上615人,占99.2%。650分、600分以上人数分别排北京海淀区的第二、第一名。民大附中高考成绩赶上了清华、北大附中,直追人大附中。而在2005届高考时,该校上600分的学生人数是一个鸭蛋。民大附中是从全国范围内自主招生掐尖,并占用北京录取指标高考,短短十年时间就如坐上火箭般迅速超越众多老牌强校,纵观中国教育史,从未有此奇观。民大附中背后的神秘运作媒体从不敢多说,北京家长年年去教育部讨说法媒体也不敢报道。全国人都知道北京高考容易,殊不知低分数线和各种各样的快捷通道是为天龙人而设的。去除这部分,普通北京孩子占到的便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不过,就算几年后北京考生增加一倍,而录取名额不变,北京的录取率下降一半,仍然能够秒杀大部分省份。何况,每年的录取指标是动态调整的,即使滞后,即使不够,也不会太过离谱。再说了,北京还是有其他办法来应对的。面对各省生源素质差距太大的局面,自主招生的渠道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考统招录取率不足的局面。况且,北京还有个秘密武器,那就是双培和外培。近几年,北京的双培和外培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分数不够的北京孩子可以通过双培渠道,被北京市属大学录取,却进入清华北大人大北航之类的名牌大学读书,只是拿不到这些大学的毕业证而已。如果想去外国留学,也可以参加外培计划,通过北京市支持的各种N加N计划,比其他省份更便宜更方便地留学国外。综上所述,以后北京上海的孩子考大学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但也不至于像外地孩子那么难,再不济也有自主招生、双培和外培计划可以弥补。况且还有一大批特别优秀的北京孩子去了国外读大学,把珍贵的指标留给了普通的北京孩子。这些人的数量可是逐年增长的。再说了,上好大学不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吗?以后北京户口越收越紧,现在每年不超过一万个户口指标,连清华北大的留京率都下降很多,那北京孩子不需要上太好的大学也能在找工作时凭借户口和父母留下的房子,PK掉众多拿不到北京户口也买不起北京房子因此留不在北京的外地名牌大学生。
■来自的网友回复
对于北上普通中产家庭,想要孩子考上父母的大学,绝对更难。因为教育优势人群发生了转移。对另一些家长,却没什么难的。
题主说的完全正确,但对象得限定在北京上海的中产家长。
教育优势人群发生了什么转移?
一言以蔽之,从智商优势人群转向了资源优势人群。
十年前或者更久之前,也就是75后和80后们读书高考的年代,精英集中度不高,有资源的人没有那么多,那时只要在体制内就算是在众人之上了。就算有资源,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手段将之直接变成入学优势。
我来自某个中部省份二线城市,中学是重点学校。班里同学大部分父母是体制内普通职工、普通工人,来自赤贫农村的学生也不多。在重点中学里,最突出的特点是大家智商都够用,接受能力不弱,我那些反应慢一些的小学同学都进不了重点中学。补习不盛行,我除了上过几年每周一次的新概念英语(还经常逃课),直到高三才知道真正的课外补习班长什么样。家长一般看到孩子“好好学习”就行了,也不大过问具体内容。虽然有个别同学非常拼命,但总体来讲,大家的努力程度并没有数量级的差异,肯定不比当年的衡水、现在的毛坦厂。这批同学最后基本都去了985,或者知名211。
所以总体来说,当年的教育优势人群是(重要性分先后):1.智商够用;2.相对优势阶层(体制内而不是农村),有更多机会参加筛选。其实,当时我的同学里就有人家庭资产数百万(90年代),也有家长是厅级甚至省级的高官。但他们数量并不多,有部分成绩不太好,后来也就去了省内普通大学(可见那时把资源直接变现的手段还是不多),大部分现在过得不错都是大学毕业以后家里再使劲的。当时同学之间也不太把这些背景当回事。当年副省长的儿子,还有98年上海仁恒滨江开盘就买了多套房用于抵税的土豪之子,也一样打打闹闹,也会因为各种中二小事受人嘲笑。
然后,我们这一批智商还够用的高考受益者来到北京上海,读书工作扎下跟来。
然后有了自己的孩子,满心想着“我孩子终于可以享受一把低分数线了”,突然发现让自己成功的那套东西完全行不通了。因为,玩现在这个体系,最要紧的不是孩子聪明,而是家长的资源。
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中小学将孩子的课外所有培训都默认纳入筛选考核体系,嘴上却不说。现在的孩子不参加足够的课外训练,就相当于当年80后孩子有一半时间在逃学。。。所以课外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于是,课内的东西,比如好学校、重点班,自然是要学区房或者找人的;课外的东西,比如如何能紧扣招生考试重点、如何能“占坑”、如何能获得更有含金量的技能培训(比如同样是唱歌,小荧星艺术团和民间唱歌班档次完全不同),也得想办法周全。
要周全上面这许多事意味着什么?资源!全面的社会资源!这不仅包括人脉,更要求全面的信息掌握和合理职业规划(现在小盆友的规划比大人还厉害)。相比之下,孩子聪明已经被惨烈的资源竞争掩盖的不那么重要了。现在即使孩子不够聪明,足够的资源也有的是办法给孩子找到各种好出路。
所以现在的北京上海,教育优势人群是(重要性分先后):1.家庭资源,保证高质量教育体系和目光长远的规划,进入被筛选圈;2.智商够用。所以,如果现在问有资源的北京上海家庭,孩子考大学难吗?恐怕他们不觉得难;事实上,国内上大学不过是他们的保底选择——就像来自外省昔日高考的获益者,也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现在孩子这样打鸡血,但也考上了好大学。
很可惜,中产家长们虽然昔日高考成功,现在在北京上海却已不再是教育优势人群。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资源,优势已经转移,巨大的落差让人抓狂。
更糟心的是,如果留在老家,因为本地精英向一线城市富集,资源竞争也没有那么惨烈,孩子聪明还是更加有优势的。另一方面,若是985精英,留在家乡二三线城市也相对能掌握更多资源,孩子上学就更加游刃有余了。
就像高票答案链接中写的,清北也不可能世卿世禄,推而广之985、211更不可能。中产焦虑的家长就是无法传承教育优势的那些人,当然会发现要让孩子在北京上海考上自己的大学,可比当年自己难多了。
作为一个985毕业的一线城市打工者,写到这里,想到自己有一天也很有可能不得不加入这一群焦虑的家长行列,我确实感到郁闷。而且,除了接受现实,似乎别无他法。但是反过来想,一代人恰好是优势人群已经挺幸运了,哪里能运气好到代代优势呢?
■来自的网友回复
上海80年代末就开始减负,当年还在菜场小学念书的我,下课回家没作业,天天玩。结果小学毕业,班级只有两位学生考入重点初中。其余同学都进入对口菜场初中。初中依然高喊减负,我妈这位纺织女工急了,周末送我去重点初中补习主课,周围来学习的多是重点初中的学生,认识了些重点学校小伙伴。记得那年暑假,美国世界杯,巴乔射飞点球。课间谈到美国,小伙伴说他将来要去美国读书。我当时对美国的印象仅仅是\u0026lt;成长的烦恼\u0026gt;。一直到初三下半学期,我每天作业都在学校做完,晚上9点睡觉。但是要考高中了,考不上只能去中专技校。在中考前一个月,我终于开始回家刷套题,不过依然九点睡觉,结果我考入一所普通高中。补充一点,班级只有五个人考入高中。 那年正好香港回归,进入高中,发现同学层次提升显著,多数来自重点初中,极个别来自普通初中。入学后摸底考,英语垫底,物理化学第一。为什么我物理化学能考第一?因为我家仅有的两套课外丛书是\u0026lt;十万个为什么\u0026gt;\u0026lt;数理化自学丛书\u0026gt;,这两套书被我翻烂了。英语老师是我高中阶段的贵人,她没有歧视我这个学生。对我特别照顾,而理课我从不听课,因为太简单全明白。唯有英语课目不转睛盯着黑板,然而依然听不懂。这时才发现,原来同班同学在重点初中时早已掌握那么多词汇语法,而我只背出其中一半都不到。虽然我对我的英语学习很不自信,但我对自己数理化很有信心。高二上半学期那年,经过初赛复赛,作为普通高中独苗,参加市化学竞赛决赛(白猫杯)。在参加市统一赛前培训时,我被震惊了。完全听不懂!!!\u0026lt;数理化自学丛书\u0026gt;没有介绍过这么多复杂的公式。而来自重点高中的学生竟然可以随着老师的讲解,给出自己解题思路。而我由于听不懂,不知道该怎么提问。决赛自然无果而终。我当时就意识到,我,普通中学的学生,和重点学校学生差距太大,而普通高中老师依然按照课本授课。课本上的内容我进高中前就在\u0026lt;数理化自学丛书\u0026gt;学会。高二下半学期,虽然天天玩,到内心很焦虑,不知如何应对高考。高三分班了,上海高考当年3+1.我选了物理,这让所有人都跟吃惊,其实我当年很羡慕全国3+2,这样我物理化学都能选。我选物理原因之一是我大学一定要学计算机,二是竞赛失败受了刺激。高三的物理老师来自湖北,98年抗洪后转到我们学校,在当地是优秀教师。不过教学方式很粗暴,就是做全国卷,不过真得感谢他的粗糙教学方法。一开始做成绩很差,不过我这人比较自信和特立独行。我就不断刷题,把不会的学会,并用思考多种解题方式和快速解题方法。我又自己去买了全国各地的数学语文考卷。英语上海卷一直遥遥领先,我尊敬的英语老师给我们大学四级考卷练习。虽然被英语虐的很惨,我依然每天享受着这种刷题生活。高三还有许多课要上,不过我上课就自顾自刷题,白天两张考卷,晚上两张考卷。一开始周围一起玩的同学以为我疯了,坚持不了,结果我坚持半学期后,很多人和我一起刷题。老师也清楚,他们虽然不能超纲教课,但学生刷题不影响课堂学习,从不过问我的行为。随着两轮区统一模拟考结束,我基本清楚我的能力,最终第一志愿只敢填东华,这所211分数垫底的院校。复旦交大遥不可及。随着高考结束我以年级第五顺利考入东华,而我们那届高考本科入取率比区重点还要高。这成绩离不开物理老师的刷题策略,我觉得我带头刷题也感染了一批学生,共同打鸡血。进入大学,身边的同学来自各省重点市重点,一开始我以为他们都是学霸,结果第一学期,大学化学我考了第一。高数80多,英语成绩中游。我怀疑我念的是不是假的大学?当年碾压的那些学霸去了哪里?班里一大半外地重点中学毕业,高考难度秒上海的学生,成绩很一般?反而上海四大高中,二志愿进入东华的学生依然名列前矛?为什么?等我念完大学就明白了,是自我管理能力,让优秀的学生一直优秀。山东,江苏高考大省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不错,但是一但进去大学,失去了老师家长监督,不再对学习感兴趣。而上海四大高中的学生考入东华,有挫败感,希望考研翻身,学习习惯良好,依然保持良好学习习惯。进入社会那么多年,直到孩子出生,又一次关注高考。发现那么多年过去了,上海的伪素质教育没变,只是越来越多的家长明白,要给子女创造良好学习条件。学区房,双语幼儿园,民办小学等等。我这种一路菜场进211的特例在这个时代已经不能重现。因为在上海,高考,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筹备的事。
- 『传染病』3月31日北京无新增新冠肺炎报告确诊病例
- 【孕妇】孕妇熬夜有哪些严重的危害
- 『按摩』原创 不花钱减肥,三个方法按摩肚子,健康瘦身
- #养肝#原创 春季养肝,常吃3种天然的养肝王,排毒素,有助于养生
- 『健身房』18岁的“排骨男”,为变强壮开始健身,看他1年后身材如何大变样
-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20年清明节期间门诊安排(附:致门诊患者及家属告知书)
- 北京妇产医院:【抗击疫情】急诊室“伶姐”:将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
- [体式]你了解瑜伽体式序列编排的基本原则吗?
- 「健身」“排骨男”的健身转变,尝试街头健身,1年后的身材,让人羡慕
- 『姜大爷』非常时期,病房里的一碗生日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