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懋]陈宗懋院士:在温州研发茶叶新“泡”法,可制成面膜、洗面水…( 二 )


想在峰会上讲“绿色防控”
用新科技取代农药
在采访过程中 , 陈院士多次强调 , 要做好茶产业 , 首先要做好科技 。
“茶产业好像是在天空中翱翔的一架飞机 , 它有两只翅膀 , 一只是茶科技 , 另一只是茶文化 。 ”他说 。
这次来参加峰会 , 陈院士准备讲解他的“绿色防控” , 推广新型绿色防控新技术 , 尽量减少或不用农药 , 改善生产环境 。
他透露了讲解材料的一部分内容:性信息素诱杀害虫 。
他解释 , 昆虫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信息物质 , 称为昆虫性信息素 。 通过这种物质的交流 , 即性信息素的传递 , 昆虫之间的交配求偶才得以实现 。 根据这一原理, 科学家利用现代技术 , 人工合成性信息素 , 结合诱捕器配套使用 。 在田间释放 , 诱集和诱捕雄性昆虫 , 从而使害虫产卵量和孵化率大幅度降低 , 进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
陈宗懋带领科研团队开展了茶树上的茶尺蠖、茶蚜、假眼小绿叶蝉等3个主要害虫及天敌之间三重营养机制的研究 。 而这种性引诱法 , 可使用挥发物引诱的害虫比不使用多40%-50% 。 如今 , 这一经济实用的技术正在向我国茶园推广 , 且效果显著 。
在农药安全把控上 , 陈宗懋不仅提出了各类农药在茶树上降解规律和预测模型 , 同时制修订了20余项在茶树上的安全使用标准 , 并有18项作为国家标准被加以推广 。 正是在他和业界多位人士的努力下 , 我国茶叶农药残留水平已从1999年的80%超标降至2007年的18%超标 。 目前 , 我国茶叶农残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
普洱茶致癌论”陈宗懋院士的主要观点有三方面:
1、 从科学理论上讲 , 正常情况下普洱茶并不是黄曲霉菌的适生基质 。
黄曲霉菌喜欢在含有一定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物质中生长和繁殖 , 并形成毒素 , 而普洱茶是一种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很低的农产品 , 而且茶叶中的茶多酚化合物对黄曲霉菌的生长和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 。
2、 我国对普洱茶中黄曲霉素的含量抽查检测中 , 检出率很低且浓度不高 。
3、 黄曲霉毒素对饮用者的安全问题 。
用陈宗懋院士的评估方案 , 每1000万人中仅3.2人会因饮用普洱茶而诱发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细胞癌 , 因此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引发的致癌风险极低 。
最后陈宗懋院士还强调“关于普洱茶中的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安全问题尽可放心!”
以下为陈宗懋院士原文《话说普洱茶中的黄曲霉素问题》:
前些天出差去江西 , 看到了某先生对普洱茶中的黄曲霉素问题的“质疑” 。 在网上出现热烈的讨论 , 我谈三点看法 , 因工作繁忙 , 迟复为歉 。
一、从科学理论上讲 , 我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普洱茶并不是黄曲霉菌的适生基质
这是因为每种生物都有它的适生环境 。 黄曲霉菌喜欢在含有一定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物质中生长和繁殖 , 并形成毒素 。 而普洱茶是一种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很低的农产品 。
它的加工过程大致是:鲜叶(大叶种)—杀青—揉捻—干燥(晒干)—渥堆—人工接种Eurotium cristatum 金花菌真菌或自然发酵(自然接种)—加水湿润—烘干(普洱茶散茶)—压制 。 在鲜叶经晒干渥堆后要人工接种或自然接种金花菌 , 在这种情况下金花菌成为一种优势种 , 其他微生物很难在这种条件下生长繁殖 。 此外 , 茶叶中的茶多酚化合物对黄曲霉菌的生长和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 , 这已为许多中外科学家所证实(Muto等 , 2001;徐丹等 , 2005;张浩等 , 2014) 。
因此 , 普洱茶原料可以认为不是黄曲霉菌的适生基质 。 当然在一些极端的环境条件下或储藏条件不良时(如过分潮湿等)不能绝对排除黄曲霉菌在普洱茶上生长和繁殖的可能 。
二、普洱茶中黄曲霉素的含量问题
目前根据中外科学家发表的资料来看 , 普洱茶中有黄曲霉菌和它形成的毒素 , 包括毒性较大的B1 毒素 。 我查阅近年来发表的资料 。 在国外有印度、伊朗、奥地利、德国等国科学家共计分析了209个普洱茶茶样 , 这些茶样主要产自我国 。 结果表明阳性样品有23个 , 占样品的11% , 其中B1含量高于5μg/kg的茶样有9个 , 占茶样的4.3% 。 我国并没有制订和颁布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允许残留标准 , 目前玉米花生类MRL标准是20μg/kg , 稻米类是10μg/kg, 小麦大麦类是5μg/kg , 调味品也是 5μg/kg 。 现在我用最严格的5μg/kg 标准用于这次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