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引起内风的缘由 , 各学家则各持己见 。 明代张景岳提出“非风” , 他认为中风与外风没有关系 , 立“内伤积损”论 。 晚清时期至近代的众多医家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探讨发病机制 , 张锡纯提倡“衷中参西” , 逐渐接受西方的思想 , 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中风有脑贫血和脑充血两种 。
二者是相反的 , 他认为本病乃肝阳化风 , 气血并逆 , 直冲犯脑所致 。 中风病因病机的探讨和研究日趋完善 。 年迈之人气血亏虚 , 内伤积损 , 或久病 , 或伤精 , 或过劳 , 使气血愈伤 , 气虚则生瘀;阴血虚则不能制阳 , 风阳外越 , 夹气血痰火上冲 , 痹阻脑窍而发为本病 。 情志失调 , 肝气郁滞 , 致气血不畅 , 瘀阻脑脉 。
或忧思伤心血 , 心阳亢盛引发心火 , 上扰神明而发为本病 。 饮食不节也是中风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 嗜食肥甘、忧思伤脾或木旺乘土 , 均能使脾失健运而生痰 , 痰湿郁而化热生风 , 导致痰热互结 , 风阳夹痰走窜于经络 , 上蒙清窍而发为本病 。 在年老体虚 , 气血不足 , 痰浊内生 , 阴阳失调的基础上 , 因为冬春两季的气候骤变 , 易引起外风入中 , 寒凝血瘀 , 导致脑脉痹阻而发为本病 。
2、证候要素
证候是指在疾病的产生过程当中机体的某一阶段对致病因素做出的综合反应 , 常显示出一组特定症状和体征 。 证候的辨证方式受临床医师的个人经验及学术流派的影响颇深 , 医者对于病人症状的理解分析不同 , 辨证即不同 , 有较强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 。 证候要素是从证候演变而来 , 相对于较繁杂的证候来说 , 其具有简单且易掌握的特点 。
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痰热腑实、痰蒙清窍、痰热内闭证候类型表现可能是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全部中医证候要素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都可能是导致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因素 。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要素发生频率最大的是瘀 , 其后的顺序依次为痰、风、气虚、阴虚阳亢要素 。 中风后第14天中医证候要素(痰)是影响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 。 由此可见 , 中医证候要素在缺血性中风复发人群中显示出了独特的特征 , 应在开展中风病二级预防的研究中加以重视 。
3、中医药防治
中风最见的并发症是压疮和上消化道出血 , 并发症的预防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极大 。 中风卧床患者 , 应加强日常生活中的护理 , 及时给患者翻身 , 时常被动活动肢体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 避免压疮的产生 。 上消化道出血是中风重症的并发症 , 应定时检测血压 , 密切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 , 尤其是呕吐物的颜色 , 发生变化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
中风在临床医治中应高度重视中经络向中脏腑的转变 , 中脏腑的患者病情危重 ,
缺血性中风患者根据兼证的不同可选用适合病情的中药注射液 , 如灯盏花素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等 。 痰多化热者 , 可用鲜竹沥水 , 每次20ml , 每日3-4次 。
从中风发病开始 , 就应该鼓励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 主要以被动训练为主 , 患者逐渐恢复后以主动运动为主 , 对言语不利的患者 , 应加强言语诱导训练 ,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 , 可配合针灸、按摩、火罐、艾灸等中医传统疗法进行综合诊疗 。
老年人作为中风发病的高危群体 , 如果经常出现一过性头晕 , 肢体麻木或颤动 , 多为中风先兆 , 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 及早诊治 , 防止发展为中风;已有中风病史的患者更应注意调摄 , 如长期舌苔厚腻不去 , 或红绛舌不变 , 说明邪气仍在 , 阴阳未平 , 应驱邪扶正 , 辨证论治 , 调摄情志 , 平衡阴阳 , 防止复发 。
结语:缺血性中风患者不但可以通过控制可控因素改善预后及防止复发 , 而且还可通过卒中评分量表 , 了解患者的远、近期情况 , 评估患者复发的风险 , 此方法安全 , 方便 , 无需高额的检查费用 。 虽然卒中预测评分系统已经广为应用 , 但不足之处仍有存在 , 若加入中医因素形成有中医特色的卒中评分量表 , 则会成为中西医结合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一项有力措施 。
- 胆结石|医生忠告:胆固醇一旦过高,不想脑中风,3种食物最好别吃
- 眼中风|肝脏“保护伞”被找到,并非菊花,敞开喝,肝脏一天天变强
- 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较高,其发病与血脂异常关系密切,患者需重视
- 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令人担忧,中医对该病有其独到的见解,后期治疗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