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导语:中风即“脑卒中” , 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脑内动脉狭窄、破裂或闭塞 , 导致急性脑动脉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 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类 。 缺血性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 , 大多数患者会遗留后遗症 ,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给患者带去严重的心理负担 。
一、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有很多 , 病情反复 , 且容易复发 , 患者需重视
1、概述
近年来 , 随着科学家对缺血性中风研究的深入 , 其在病因、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 但目前的治疗措施对一些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仍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 随着缺血性中风防治指南的颁布 , 其发病及复发的危险因素已逐步明确 , 主要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两大类 。
西医对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等可控危险因素虽已取得良好的疗效 , 但尚有局限 。 中医证候要素与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关系表现出了独特的特征 。 因此 , 通过中西医结合手段评估缺血性中风患者复发的风险并及时防治 , 显得尤为重要 。
缺血性中风即各种原因引起脑部的血液供应障碍 , 使局部缺血的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 致使神经功能异常 , 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 。 最新研究显示 , 本病年复发率约14.7% , 且大多数患者遗留明显的后遗症 , 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
2、危险因素
年龄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 ,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脑梗死复发的人群中占比明显升高 , 中老年人年龄每增加10岁脑血管病的患病率风险增加1.88倍 。 虽然年龄为不可控因素 , 但通过年龄 , 可以识别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高的患者 , 所以年龄问题仍应引起足够重视 。 高血压病是脑梗死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
长时间的高血压病会使全身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 , 引起血管壁增厚导致动脉硬化 , 进而增加脑梗死复发的风险 。 因此 , 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 , 应积极控制血压水平 , 及时选择合理的降压方案以防止复发 。 高脂血症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血脂的增高会构成低密度脂蛋白和中密度脂蛋白 , 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 最终致使脑梗死复发 。
高脂血症的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力加强、血液循环阻力加大、血流迟缓等特点都是构成血栓、引起脑梗死复发的主要前提和条件 。 有研究显示 , 患有糖尿病的人群约占脑梗死复发人群的10%~30% , 其导致复发的原因大多是糖尿病引发的代谢综合征及动脉壁的异常 , 且糖尿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
【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属脑卒中的一种,患者会留有后遗症,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研究显示 , 糖耐量异常及非空腹血糖<4.6mmol/L均是增加脑梗死复发率的重要原因 。 因此 , 脑梗死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 , 防止血糖异常对脑梗死复发的影响 。 心血管疾病中的心房纤颤是脑梗死90天内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 心房纤颤形成脑栓塞的原理是房颤后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 , 随血液的运动 , 堵塞脑内动脉进而导致脑梗死发作或复发 。
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的标志之一 , 且与心梗和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 超声仪器能清晰地显示血管的腔内结构与血流的频谱形态 , 随着超声仪器功能的逐年更新 , 其临床应用越加广泛 。 颈动脉斑块按照其性质和斑块回声强度 , 可分为稳定性斑块(主要是硬斑)和不稳定性斑块(主要是软斑和混合斑) 。
研究显示 , 稳定性斑块主要是纤维化和钙化的斑块 , 而不稳定性斑块则有许多炎性细胞及新生血管 , 具有易破裂、易溃疡的特性 。 不稳定性斑块在溃疡处构成的血栓会导致局部管腔狭窄或急性闭塞 , 最终引发缺血性中风 。
二、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了解其病因机制 , 科学服用中药十分关键
1、病因机制
在病因学上 , 《内经》虽然没有中风的记载 , 但是有“薄厥”、“瘖”、“偏枯”等与其相关的疾病名称 。 汉代张仲景首提“中风”之名 , 并提出“内虚邪中”论 。 因此 , 唐宋之前多以虚立论 , 在医治上大多以疏风驱邪、补益正气为主 。 在唐宋之后的“内风”
- 胆结石|医生忠告:胆固醇一旦过高,不想脑中风,3种食物最好别吃
- 眼中风|肝脏“保护伞”被找到,并非菊花,敞开喝,肝脏一天天变强
- 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较高,其发病与血脂异常关系密切,患者需重视
- 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令人担忧,中医对该病有其独到的见解,后期治疗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