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智库」历史上的352场瘟疫,中医从未缺席( 四 )


这可是“救命药方” , 如果以此获利 , 肯定瞬时暴富 。
但李杲却让人把药方刻在一块木板上 , 悬挂于人群聚集之处 , 供大家抄写和使用 。
李杲临终前将平生所著医书一一交给弟子 , 特别嘱咐他们做好保管和普及推广 , 让自己的研究心血惠及万千百姓 。
5族长自学 , 成“瘟疫克星”
明朝末年 , 大疫流行 。
崇祯十五年(1642年) , 全国瘟疫大爆发 , 乃至“一巷百余家 , 无一家仅免 , 一门数十口 , 无一仅存者 。 ”
医生们用前代积累起来的治疗瘟疫的经验去应战 , 疗效不很理想 。 原因不难理解 , 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在发展 , 疾病也在变化 , 一些过去的疾病出现了新变异 , 一些过去没有的疾病出现了 , 要战胜疫病需要医学创新 。
一位专攻瘟疫的名医扛起了重任 , 他的名字叫吴有性 。
据《净志庵碑记》记述 , 吴有性是明末清初之际江苏吴县的一名族长 , 他的父亲是一位乡村医生 , 善于治疗疑难杂症 。 受到父亲的影响 , 又目睹了当时大面积爆发瘟疫的惨状 , 吴有性开始刻苦研究医术 , 立志找到战胜瘟疫的方法 。
以往的医生大多认为 , “五行之气”是瘟疫发病原因——一年各季中时序有提前或错后 , 会造成“非其位则邪” , 因而致病 。
经过长时间研究和临床实践 , 吴有性认为 , 此说不足以概括所有瘟疫发生的原因 , 进而提出:天地间还存在着—种“异气” , 或称为“厉气”“疫气” , 这种“气”每年都存在 , 其盛衰多少与所在地区不同、四时变化等有关 , 一旦感受这种“异气” , 可使老少俱病 。
该理论后被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所证实 。
在此基础上 , 他撰写了《瘟疫论》一书 , 是中国古代瘟疫学的集大成之作 。 书中不仅详细解说了瘟疫产生的机理 , 还重点介绍了治疗各种疫病的方法 , 形成了系统的瘟疫学体系 , 这一成就较西方领先了至少200年 。
「瞭望智库」历史上的352场瘟疫,中医从未缺席
本文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