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智库」历史上的352场瘟疫,中医从未缺席( 三 )


他平时亲自上山采药 , 又穷搜民间验方、秘方 , 针对各种流行性疾病进行了深入研究 , 经常冒着被传染的风险亲自为病人诊治 。
孙思邈不断总结临床经验 , 撰写了《备急千金要方》等著作 , 为对抗瘟疫和医学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备急千金要方》是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 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 , 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创造了许多项“第一” 。
比如:
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论述了医德;
第一次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第一次倡导建立妇科和儿科;
第一次系统地研究和治疗麻风病;
第一次提出复方治病理论;
第一次提出多样化用药治疗牙病;
第一次提出用草药喂牛用其牛奶治病;
第一次提出针灸在防病中的作用;
第一次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家种;
第一次用胎盘粉治疗疾病;
第一次用砷剂治疗疟疾病;
第一次提出霍乱由饮食所引起;
第一次发明和使用了导尿术;
……
《备急千金要方》又称《千金方》 , 取“人命至重 , 有贵千金 , 一方济之 , 德逾于此”之意 。 虽贵比“千金” , 但孙思邈从不以此牟利 , 全部无私地奉献给社会 , 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
后来 , 人们干脆把书中最常用的方剂刻在石碑上 , 供更多的人传抄和使用 。
现在 , 人们来到陕西铜川药王山 , 还可以看到多通刻制于古代的石碑 , 上面有从《千金方》中摘选的重要急用药方近千副 。
注:孙思邈晚年隐居于家乡京兆华原五台山(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药王山) 。
金钱、地位、权势 , 在孙思邈心里 , 全都比不上“济世活人” 。
孙思邈认为 , 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 , 为人治病时一定要安定神志 , 无欲念、无企求 , 对病人有慈悲同情之心;
不管病人贵贱贫富、老幼美丑、是仇人还是亲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人还是一般朋友、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 , 都要一视同仁 , 当作亲人对待;
医生看到病人的烦恼 , 要像自己的烦恼一样 , 不避忌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 , 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 , 不能推托和摆架子 。
做到了这些 , 才能称得上“大医”——心系苍生的好医生 。
注:出自孙思邈《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 , 必当安神定志 , 无欲无求 ,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 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 长幼妍蚩 , 怨亲善友 , 华夷愚智 , 普同一等 , 皆如至亲之想 。 亦不得瞻前顾后 , 自虑吉凶 , 护惜身命 。 见彼苦恼 , 若己有之 , 深心凄怆 。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 , 一心赴救 , 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 ”
4散尽千金 , 不当首富当“大医”
被誉为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 , 自幼聪颖 , 喜欢读书 。 其家族世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 , 是本地诗礼传家的豪门望族 。 李杲这一支是当地公认的“首富” 。
他年轻时与许多有名的文士交往 , 无论做官还是从文、经商 , 都有一个锦绣前程 , 直到20岁的一场悲剧 , 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
那一年 , 母亲王氏在一场瘟疫中不幸染病 , 请来了医生 , 却不治而故 。 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术而痛失母亲 , 于是立志学医 。
李杲家乡附近有一位名医 , 名叫张元素 , 号称“燕赵名医” 。 于是 , 李杲不惜捐千金拜其为师 , 不久后“尽得其学 , 益加阐发” , 名声超过老师 。
那时候瘟疫很流行 , 有一种俗称“大头瘟”的传染病很难医治 。 得了这种病的人憎寒发热、头面红肿、咽喉疼痛 , 继则恶寒、口渴、烦躁不安 , 咽喉肿痛加剧 , 严重者导致死亡 。
医生们查遍方书 , 也未找到对症药方 ,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一个个无助地死去 。 李杲感到悲痛 , 更加废寝忘食地探求该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办法 , 终于制出特效方剂 , 疗效十分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