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许多传统节日,本身就是防疫设计|郭文斌( 二 )


中医还强调预防 。 《黄帝内经》讲 , “上医治未病 , 中医治欲病 , 下医治已病 。 ”《鹖冠子·世贤第十六》记载 , 魏文侯求教于扁鹊 , 询问他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好 。 扁鹊如实回答 , 大哥最好 , 二哥次之 , 他最差 。 魏文侯大惑不解 , 说 , 差的你名满天下 , 好的他们却默默无闻 , 为何?扁鹊答道 , 大哥治病于未发 , 二哥治病于初起 , 难以看出效果 。 而他治病 , 都是在病情危重时 , 前后对比强烈 , 因此名闻天下 。 治病如此 , 防疫亦然 。
中医认为 , 疾病的病因是本 , 症状是标 , 所以治病必须寻求病因 , 对因治疗 , 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 而所有的病 , 概括地讲 , 都是正气不足造成的 。 《黄帝内经》讲:“邪之所凑 , 其气必虚” , 所以 , 扶阳扶正就成为中医施治的关键 。 而要扶阳扶正 , 秉持辩证思维就至关重要 , 因为“万物负阴而抱阳” 。 同样是乙型脑炎 , 对于1956年石家庄的症状 , 蒲辅周先生施以白虎汤 , 大见奇效 , 治愈率高达90%以上 , 因为病因是石家庄久晴无雨 , 属暑温 , 宜清热解毒养阴 。 而对于1957年北京之症 , 蒲先生则改用白虎加苍术汤、杏仁滑石汤、三仁汤等 , 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 因为蒲先生判断 , 北京阴雨连绵 , 湿热交蒸 , 属湿温 。
为了治本 , 中医强调 , 药补不如食补 , 食补不如天补 。 特别讲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 治法也不单单是施药 , 还有乐疗、心疗、针疗、灸疗、按摩、导引 , 甚至包括祝由和吟诵 。
中医主张养生气 , 去杀气 。 药王孙思邈《千金方》讲:“夫杀生求生 , 去生更远 。 ”意为用杀生的方法来养生 , 实乃背道而驰 。 医者如此倡导 , 官方止杀入法 。 早在《礼记·王制》中就规定 , “诸侯无故不杀牛 , 大夫无故不杀羊 , 士无故不杀犬豕 , 庶人无故不食珍 。 ”《汉律·九章》载:“不得屠杀少齿 , 违者弃市 。 ”以此来长养生气和气 。 古人认为 , 动物在宰杀时 , 会变怨为毒 。 因此 , 医者常言 , “瘟之至也 , 非江海鳞甲之类而不生 。 疫之至也 , 非虫兽毛羽而不存 。 ”明代著名医家吴有性通过临床实践发现 , “夫瘟疫之为病 , 非风非寒 , 非暑非湿 , 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 其戾气致瘟说 , 得到后世医家普遍认可 。 《说文》释“戾”为“犬从关着的门中挤出 , 必曲其身” , 意指动物遭虐而暴怨 , 从医学层面回应了中华文化中和气致祥的哲学思想 。
万物同体 , 民胞物与 , 无论是生存生产 , 还是生活生意 , 都要在尊重生命的大前提下进行 , 都要在维护生态的大前提下进行 , 亿万年延续的生态平衡一旦打破 , 灾难的潘多拉魔盒就会打开 。 在协助央视采拍540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过程中 , 我们发现 , 但凡能够保持千百年的名门、名村、名镇、名街、名城 , 都有一套格外严格的保护自然规则 , 节目第一集就是《敬畏之心不可无》 , 在许多人心目中 , 对生命的尊重 , 不但是修养 , 而且是信仰 。
因此 , 中医很少用杀毒的概念 , 而用“解毒” 。
许多中华传统节日 , 本身就是防疫设计 。 以过大年为例 , 在古代 , 从腊月初八开始 , 到腊月二十三结束 , 整整四十五天 , 中国人都窝在家里过年——《素问》有言:“春生夏长 , 秋收冬藏 , 气之常也 , 人亦应之 。 ”又讲:“秋善病风疟” , 主症为恶寒、发热、自汗、恶风 。 因此 , 古人设计了“秋收冬藏” , 停止生产 , 在家安处 。 在许多地方 , 还有过年不动刀剪不动针线之俗 , 就是让人们停下来 , 享受生活 , 滋养生命 。 古人认为 , 不能保持生机的生产是需要警惕的 。 在速度和安宁之间 , 古人更选择安宁 。 这样的设计 , 也符合中国人的阴阳哲学观 。 《系辞传》讲:“一阴一阳之谓道 。 ”在春夏大动之后 , 通过大年 , 让人们进入大静 , 达到生命本身的阴阳平衡 。 换个方向看 , 也是通过大年的大静 , 为春夏更好的大动 , 储备生命力 。 中国人深知 , 欲速则不达 。 这也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