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许多传统节日,本身就是防疫设计|郭文斌


[中医]许多传统节日,本身就是防疫设计|郭文斌
本文插图
寻·梅(雕塑)张铭暄
瘟疫之害 , 众所周知 。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五千多年的生命力 , 以“中”为“医”的防疫体系立下了汗马功劳 。
“瘟疫”一词 , 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抱朴子·微旨》:“经瘟疫则不畏 , 遇急难则隐形 , 此皆小事而不可不知 。 ”“瘟” , 从其会意看 , 是一种发热的病 , “昷”意为一个人坐在澡盆里洗澡 , 引申为发热 。 “疫” , 从其会意看 , 是一种普遍性的病 。 《说文》释“殳”为“以杖殊人” 。 清医吴瑭在其《温病条辨》中说:“温疫者 , 厉气流行 , 多兼秽浊 , 家家如是 , 若役使然也” 。 一种像被驱赶服役一样难以逃脱的病 , 即为“瘟疫” 。 也有人考证 , “殳”为古代巫医降妖之桃木剑 。 先民们认为瘟疫是鬼魅作祟所致 , 当祈神以解 。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 , 两千多年前 , 从宫廷到乡间 , 每年岁终“先腊一日” , 要举行“大傩”仪式 , 以送瘟逐疫 。 要想成功驱鬼逐疫 , 就要祈神娱神 。 因此“医”字从“酉” , 据考为“酒坛” , 引申为祈者饮至恍惚之状 , 以期会神 。 魏晋之后 , 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分 , 拙著长篇小说《农历》中描写的社火仪程中 , 可见其遗存 。
上古时代 , 巫就是医 , 巫大于医 。 许慎《说文》讲:“古者巫彭初作医 。 ”巫彭乃黄帝之臣 。 医典《说宛》载:“上古之为医者 , 曰苗父 。 苗父之为医也 , 以菅为席 , 以刍为狗 , 北面而祝 , 发十言耳 , 诸扶而来者 , 舆而来者 , 皆平复如故 。 ”先秦时期 , 医巫分离 。 中华医学的权威经典《黄帝内经》诞生 , 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 特别是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念 , 让中华医学走向“科学”时代 。 几千年来 , 积累了丰富的瘟疫防治经验 。 《素问·刺法论》中就有关于疫病的详细记载 。 至明末吴有性先生所著的《瘟疫论》问世 , 中华瘟疫防治渐趋成熟 。 《中国疫病史鉴》载 , 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 , 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流行疫病 , 但因中医的有力防治 , 都未造成像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等死亡上千万人的悲剧 。
在我看来 , 中医之所以能预防瘟疫 , 在于其原始意义上的“卫生”思想 , 让生命保持生机 , 远离杀机 , 是其关键 。 生机从“能生”来 。 通过“与天地合其德 , 与日月合其明 , 与四时合其序 , 与鬼神合其吉凶” , 保持和“自然”能量上的高度同频 。 这个“自然” , 就是老子讲的“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的“大自然” , 它是所有生命的母亲 , 是能生者 , 所以生机在它那里 。 体现在方法论上 , 就是顺应自然 , 尊重规律 , 严守历法 。 对应在养生上 , 就是保持“恬淡虚无”的状态 , 让“真气存之” 。 落实在医理上 , 就是扶正祛邪 。 《黄帝内经》讲 , “正气存内 , 邪不可干 。 ”
要正气存内 , 就要让“大自然力”成为生命的源头活水 。 儒家开出的心法是“人心惟危 ,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 允执厥中” 。 这个“中” , 形象地讲 , 就像一个贯通天地人的管道 。 《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可见“中”是一种生命力没有损耗之前的状态 。 而要让生命力不损耗 , 就要管理好情绪 。 《大学》讲:“有所忿懥 ,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 , 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 , 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 , 则不得其正 。 ”忿懥、恐惧、好乐、忧患 , 都在不“中”上 。 要想让正气存内 , 就不能忿懥 , 不能恐惧 , 不能好乐 , 不能忧患——或者 , 让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保持在一个适当的度上 , “发而皆中节” 。 此谓安心 , 安心是药 。 一句话 , 尽量让心处在仁爱、清静、平等之中 。
为了更有操作性 , 《黄帝内经》又讲:“精神内守 , 病安从来 。 ”如何才能精神内守 , 中华先祖探索出的方法是 , 要么不起念 , 要么用一念代万念 , 要么把私念转公念 。 因为正念生正气 , 正气本身就是精气神 , 就是免疫力 。 《中庸》讲 , “大德”“必得其寿” , 明代大贤吕坤讲 , “仁者寿” , 即是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