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小国寡民”思想与其担任史官的经历有关!
先秦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时代,社会上的动荡反映在学术领域就是百家争鸣,百家中,道家是其中之一。老子便是道家的著名人物,他提倡“小国寡民”的状态,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状态。老子之所以把“小国寡民”作为理想社会,是由他作为周廷史官的特殊地位所决定,对化解剧烈动荡时代的困局,给出的一个“治理方案”。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广土巨族,盛世空前。不过,好日子也就延续了二百年出头。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平王被迫东迁,是为东周。从此就开始了春秋战国的动荡时代。周廷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乱不已。好处是,知识和文化从宫廷走入民间——诸子百家出现了,众鸟争鸣,群芳斗艳。如果不是周王室掌控力严重衰退,这种局面大概率不会在这个时候出现。这只是一个方面。
文章插图
时势不济,混乱加剧,是令诸多“有社会责任心”的贵族知识分子愿意站出来,发表对时局看法,提出治理天下学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是时代的需要。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促进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局面的出现。老子学说,就是在这的条件下面世的。纵观诸子百家,大体可分为两类——试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是一类;恐天下之不乱,挑是非以图利的是另一类。前一类,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多数,可称之为“有社会责任心”的学说,主张管不管用另说;后一类,则玩心机、挑是非、耍阴谋、谋私利,以苏秦苏代之流为代表的。老子无疑属于前一类。可是,由于各自经历不同,所居立场不同,诸子百家提出的“拯救天下”的理论和方法也必然不同。老子的“理想社会”,或者叫“社会理想”,是与其的特殊经历和所居立场密切相关的。《史记》载,老子者,“周守藏室之史也”,也就是周王室的国家档案馆里,专门负责历史资料和记录历史的研究员一类。就是说,老子对西周或者更早的典籍、历史等等是有专门研究和独到见解的。
文章插图
《史记》亦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其人”,虽没明说,周公制礼,指周公当无疑问。他后面又说了一些话:“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总之,老子对孔子一心要克己恢复周礼很不以为然。为什么?因为老子对西周历史认真研究过了,凭他的学识和聪颖,特别是对天道的认知和理解,他一定认为,西周气数已尽。正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史记》云: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他彻底失望了,伤心了,所以才悄然而去。司马迁没说他走的时候骑没骑青牛。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与其担任史官的经历有关!】
文章插图
儒家,比如孔子,也是要“拯救危世”的,他提出的方案,是“克己复礼”,所谓“一日克己复利,天下归仁焉”。这是主张,大家每个人都按照西周的礼制约束自己,天下就一定太平安定了。只是,青睐他这个主张的人不多,首先各家大小诸侯就都不听。过去是天下土地皆归天子所有,交了“皇粮”剩下的才归自己。而且,住什么房、穿什么衣、坐什么车,连搞个文艺演出几个人跳舞唱歌,周礼都有严格规定。诸侯们占领道德高地会说,这怎么让我们发展生产,怎么改善生活,怎么提高文化素养?于是纷纷僭越。连鲁国士卿季氏,都敢在自己庭院里用天子规格的六十四个人奏乐跳舞了。孔子大骂:“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尽管孔子出身也是贵族,当然没落了,自己学问很不错,也相当努力,但在老子眼里,他仍然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司马迁也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当然,“儒学亦绌老子”。太史公说,这叫“道不同不相为谋”。老子凭自己的学问和见识认为,治理乱世,靠恢复西周的礼制是不行了——“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怎么办呢?
- 受宠与受辱,都愿意接受前者,但老子却说“宠为下”?啥意思?
- 静坐修心之帛书老子《德道经》本义求真(十四)生死
- 76岁老翁用剃刀自杀,只为坚持自己的思想!
- 举人霸气上联“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看到下联很服气!
- 宠文“侯府嫡女回京了”邪王眼底难言疯狂老子的王妃终于来了
- 老子的《道德经》里居然隐藏了这么大一个秘密!
- 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 人类历史上100位思想家系列洛克,知识的来源,他有不同的看法
- 老子智慧人生最高智慧,莫过于这4个字,悟懂者将摆脱迷茫
- 他们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来各为其主只能相爱相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