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百年纵观有时和而不同,有时斗而不破!

文章来源:虚声原创作者:虚声致敬作者!标题用了百年,其实不止百年。8月26日,中俄科技创新年开幕。两国元首在开幕式互祝贺词,给予厚望。在此之前,中俄互办过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年、媒体年、地方交流年,我都没写文字梳理。原因很简单,它们都曾让我眼前一亮或心头一热,但没有从思维上触动我。但这个科技创新年,极有可能推动中俄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
 中俄关系百年纵观有时和而不同,有时斗而不破!
文章插图
俄罗斯的优势在于能源(石油、土地、水资源)、军工和基础科学中的数学。中国的优势在于庞大的人口、市场、产业规模,应用科学的推广能力。两国的优缺点原本恰好互补,但多年来总是磕磕绊绊,缺乏真正的化学反应。而科技创新年,可以成为其中的催化剂。因此我感到它很可能会成为中俄关系的拐点。当然中俄之间的话题充满诸多争议。大国之间总是存在复杂的博弈,中俄之间除各自的战略利益之外——还有中苏之间的往事;还有清帝国与沙俄的往事;还有东正教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往事。要把这些理清楚,颇为不易,我尝试按照立体史观、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解读。华夏文明包含两个脉络:一脉是长城以南的农耕文明。另一脉是东北亚的游牧文明。他们就是世界三大游牧系统之一的蒙古系(另外两个是雅利安系与闪米特系),包括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女真,千百年来纵横驰骋于长城以北的广袤大地,围绕呼伦贝尔草原进行千年博弈。现在不少人认为华夏文明是农耕文明,不包括游牧文明。其实这是狭义理解。因为华夏文明起源于渔猎,后一分为二,南(农耕)北(游牧)对立。东亚游牧民族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方向有两个:向南越过长城入主中原向西征服欧亚大陆汉朝强势,匈奴人西去;唐朝强势,突厥人西去,他们穿过中亚草原到达黑海周边,如今土耳其人就以突厥后裔自居。蒙古人主动向西,一路征服到东欧,建立起欧亚大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这些马背民族在欧亚大陆上从东向西流动,宏观看就是华夏文明圈和斯拉夫文明圈的碰撞。蒙古人统治斯拉夫人几百年,所以很多俄罗斯人都有蒙古血统。列宁的祖母就是蒙古人,面相就有蒙古人特征。很多俄罗斯上层,都有蒙古人特征。
 中俄关系百年纵观有时和而不同,有时斗而不破!
文章插图
蒙古帝国崩溃之后,斯拉夫人在东欧崛起,女真人在东亚崛起。斯拉夫人向西开疆遇阻之后,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土,成为欧亚大陆上仅有的一个沿着欧亚大陆北方向东扩张的种族(雅利安人也曾向东扩张,但在中亚向南而去,到了印度与伊朗),宏观看是斯拉夫文明圈和华夏文明圈的碰撞。东北亚崛起的女真人,没有如蒙古人那样西征,而是选择向南和大明死磕。在女真人看来,北方和西方那些苦寒之地,远没有长城以南有诱惑力。如此一来,乌拉尔山以东的广袤大地成了真空。158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时,沙俄刚过乌拉尔山。1616年,努尔哈赤称帝,沙俄拿下西伯利亚,逼近新疆。1644年,清军入关,沙俄拿下中伯利亚与东伯利亚,逼近蒙古高原与外东北。到1649年,大清在中原站稳脚跟;沙俄在乌拉尔山以东拿下1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虽然那些地方多半是冻土,水与矿产资源却很丰富。
 中俄关系百年纵观有时和而不同,有时斗而不破!
文章插图
沙俄拿下这么大的地盘,付出的代价却可以忽略不计。这是沙俄历史上最为成功的领土扩张,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成本最低、最为成功的领土扩张之一。康熙时代,为应对西北和蒙古残部的战争,失去贝加尔湖(全球最大淡水湖)。到清末乱世,沙俄又趁机抢走黑龙江入海口。每当看到这段史料,就感到很压抑。目前为止,中国的绝大部分文字都局限于分析兴亡更替,或愤恨,或叹息。从立体史观看,明清更迭,不过是农耕文明周期内的政权更替;上升到文明周期就会看到,因沙俄占据乌拉尔山以东的大片领地,华夏文明圈的外围空间被大大压缩。这些欧亚大陆的领土变迁往事,也是很多人对中俄关系不能释怀的原因。但这些终究都是过去式了。中俄之间的疆域已经划定,领土问题已经告一段落。过度纠结于历史上的领土变迁,反而不利于现实发展。现阶段的中国追求的是持续发展,未来则是要奔向星辰大海。苏联诞生之后,在全世界布局,中国是重中之重。苏联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分三大段。第一段影响,是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列主义。从五四运动到组织诞生,苏联的影响无处不在。组织早期的知识分子,从陈独秀到王明,受苏联影响非常大。照搬苏联教条的副作用也很大,南方根据地丢失大半。直到遵义会议毛泽东回到核心位置,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方才摆脱苏联的直接影响、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