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的税收管理,以及清代后期的工商税,是怎样实行的?( 三 )


(三)利用在中国办铁路、办邮电、开矿山企业的机会断中国一些业行业,侵犯中国的自主权,企图达到进一步瓜分中国的目的。
例如在纺织品工业方面,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英国恰和”、“老茂公”、德国“瑞记”和美国鸿源”四个纱厂在上海正式开工加上为英国收买后更名的协隆厂计共5个工厂,共有纱锭60万枚。后来日本“东华”在上海开设纱厂这样资本主义列强就对棉纱的生产和纱、布市场形成了垄断,室息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清代前期的税收管理,以及清代后期的工商税,是怎样实行的?
文章插图
▲(现)中国海关(四)在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形势下,产生了中国的官资本和买办资本
中国的买办资本是帝国主义势力侵略下产生的怪胎,它和外国垄断资本结合,并为其服务,成为外国垄断资本的附庸和帮凶,它又与本国的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相勾结,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掠夺,从而积累了巨额财富。例如,在福建经营茶叶的买办商,自道、成以来,皆起家巨万清代的官僚资本,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面对西方的经济侵略,一部分官僚抱着“自强”、“求富”的主旨,兴办了一些厂矿、企业。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和管理,开办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机器织呢局等企业,但由于管理中的封建性、垄断性和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性,对外无竞争能力,对内也未能起到振兴经济的作用。
(五)中国的民族工业,是在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高压下,慢地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开始起步时,是以轻工业为主的。
大部分民族资本企业,资本少规模也小,个别厂矿资本达到银二三十万两,多数则在银10万两以下;其经济效益较之官僚资本企业要高一些。由于中国的民族资本形成于半封建、半殖民地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它必然要受到买办资本、官僚资本的压制,它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民族资本是一种新的、进步的生产关系,它的出现,起着提高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清代后期,由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压榨和掠,农村经济菱缩,城市畸形繁荣,国家赋税加重,广大人民生计艰难;中华民族陷于危难之中,人民纷起反抗,反帝反封建的怒火燃烧蕞延,终于推翻了持续200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共和国。
清代前期的税收管理,以及清代后期的工商税,是怎样实行的?
文章插图
▲清朝官僚雕像清代后期的财政税收概况
(-)财政收入情况
清代后期的财政,同前期比较,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以支出来说,除皇室开支、百官禄外,它主要是用于军费支出、战争赔款和外债还本付息等项;从收入来说,它的财源和税源也不同于清代前期,关税、盐税和厘金是其重要财政收入来源,特别到了后期这些收入又成了赔款和借债的担保品。在前述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情况下,财政支出和收入同时膨胀,国库日渐空虚,财政面临困难局。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岁入为3714万余两,岁出为3150余万两,余额尚有564万余两到了宣统三年顶算数,岁入为29696万余两,岁出为33865万余两,支大于收达4169万两(此数后经资政院核复,于岁入有增加,于岁出有波削)以宣统三年的岁出入数同道光二十二年的岁出入数比较,岁入为道光二十二年的7995%,岁出为道光二十二年的1075%。
这就充分说明,在《南京条约》以后的70年间,清代财政收支的膨胀,已经达到惊人的程度,分别增长了7倍和近9倍清代后期财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内、外军费开支的庞大和对外赔款的增加。自成丰元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至同治时期,曾国藩、李鸿章及左宗棠等支用款合计达24800多万两。而历年丧权辱国的赔款开支,包括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各项合计,共达124350万两。
对内军费与对外赔款两项合计,共达149350多万两。此数尚未包括对外作战的费用。为了解决日益增加的军费、洋务费和赔款还债的需要,清王朝的办法是加重旧税,开征新税,并建立新的税收体系。正如马克思所说:“1840年的不幸战争后所要付给英国的赔款,巨大的非生产的鸦片消耗,鸦片贸易引起的金银外溢,外国竞争于本地手工制造业的破坏性的影响,国家行政的腐朽状况,一这一切,造成两个结果:旧税更加繁重而难以负担,旧税之外又增加了新税"这就是清后期财政的特点。在支出有增无减,收入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国弱民贫税重,财困、清室的灭亡已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