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之饿死首阳山——“文化观念”害死人不偿命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吃货新天地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伯夷叔齐值得赞美的有那么一点点,更多呀,根本不值得赞美,逃避问题、不爱国、反动、自作清高务虚名。A、话说,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对兄弟传为美谈,这两位兄弟一位是老大,一位是老三,都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孤竹君去世,指定叔齐为继承人,叔齐是个有文化有高尚道德的人呀,觉得自己是老三,怎么说也得兄长才能当国君呀,否则不是不合兄弟义气嘛?于是辞让哥哥伯夷来当国君,遭就糟在伯夷也是一位君子,有高尚道德文化情怀的人,他想,父王把位子传给了弟弟叔齐,这是君命父命,违背父命君命岂不是不义不孝嘛?于是,两人你推我让,都不肯继位,伯夷先逃走,叔齐看伯夷逃走了,也跟着逃走了。还有一说,说是伯夷与叔齐两人都看不惯商纣的暴政,不肯同流合污,不愿当孤竹国王。于是,一起逃走了。
文章插图
两种说法原因虽不同却都凸显了仁德文化的君子风范,但两种说法结果是其二人都“逃走了”,这逃走了是相同的。此处,我想说的是,首先,逃避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话,貌似逃避就是仁德美德似乎也说得过去否。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按这话看,伯夷叔齐算不得敢于直面现实的勇士。是逃避问题的自以为有美德文化的志节高尚圣贤,圣贤有逃避惨淡现实的“勇气”否?
文章插图
其次,谦虚礼让是美德不假,但是一件事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恰好正确的解决这就是务实精神的问题,不是谦虚礼让的问题。能担大任,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不是本来能担大任能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谦虚礼让才不担大任不解决问题。治理国家当国君,不是顺亲推兄让弟的问题。当国君治理国家那要的是能力,是合理的、适当的、科学的解决实际情况,不光是单靠谦虚这种美德。
文章插图
而从逃避现实问题和阻止周武王伐纣(下文有说到)看此二人也真的就没有治理国家的大能力与眼光,全靠空想和妄想着因循守旧的坐享其成。这合乎爱国?所以换个角度而言那种王朝社会像伯夷叔齐极力赞美的圣德仁德不过是无能的粉饰剂遮羞布而已。当然,不过无论怎么说,反正,仅这谦虚礼让一事,二人便声名远扬,君子风范了,成了圣贤的典范人物形象。虽然有矛盾,但出于弱化世人的功名利禄之心,这个还算不错,对于那些争权夺势的是一种虽无力却也是无声的鲜明的讽刺吧。就这点还可赞。
文章插图
B、接下来这二兄弟的这事,就让我咋想都觉得这二位兄弟自以为的志洁清高的道德文化姿态不过是自杀的利刃,丝毫没有可取之处了。话说此二人不论是出于躲避商纣暴政还是出于兄弟间不齿夺位争权而相互礼让,总之,是从孤竹国逃走了,后一直生活在北海之滨一带。一日,耳闻,西伯侯周文王十分仁厚有德,周国繁荣昌盛,是以二人就想去拜访投靠,清享周国的太平盛世啊。可是,时运不济,就在到了周国,二人赶得好不巧,周文王已经去世了,周武王继位了,用车载着周文王的灵柩,挂着孝旗,挥军东进,直击朝歌。
文章插图
伯夷叔齐二兄弟看到这情景,心中倏地就不痛快了,若有所失,怏怏不乐,不知二人当时是否又起了赶紧逃走的念头没,但我估计二人也是现实的情况刺激的多了,看到周武王挥军攻商纣王的那情景,说不定就那一瞬间此二人被先贤仁德文化装满的脑袋倏地与面前的情景发生了化学反应,于是机灵了起来,二人想,还是试试吧,就一股脑的拦住了周武王的灵柩车,敲着周武王的战马振振有辞陈情激昂的仰天说,“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作孝?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
- 幼子饿死,长子怒吼要吃饭,杜甫含泪写下一首诗,道出中年人心酸
- 他是清华教授,却因饥饿50岁就离世,他宁愿饿死也不买美国面粉
- “穷死不耕丈人田,饿死不打亲戚工”,网友:有道理!
- 俗语穷死不耕丈人田,饿死不进萝卜园,饿死为何也不进萝卜园
- 凤姐|“饿死不回国”的凤姐终于活得不如狗了
- 雕刻|灰犀鸟:头骨雕刻后,比黄金价更高,但取骨后却只能活活疼死饿死
- |带老妈出去玩,弟媳偷偷说姐多带点饼干,不然要遭饿死
- 「豇豆」韩国媳妇晒为丈夫做的一日三餐,中国网友:我吃这些会“饿死”
- 梦笔三生 秋冬季吃点高营养食物,它们能活活饿死癌细胞,还护肠胃清毒素
- [芦笋]五月,鸡蛋和此物是绝配,每天炒一盘,饿死癌细胞,体重回到2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