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思情、思人生,唐朝诗人如何借“月”抒怀?( 三 )


钱起在送别日本留学僧人回国的时候做了一首诗名为《送僧归日本》,
其中就有“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的对仗。
禅学认为人世间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空空幻想而已,此处以水中之月来诠释佛法,恰得妙领。后人也常用镜花水月入诗、入联来构建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或比喻虚幻的景象。
 思乡、思情、思人生,唐朝诗人如何借“月”抒怀?
文章插图
3.唯有月光,方得宁静,又为之欣喜
唐人的豁达也是历朝罕有的,纵使他们仕途不顺,频遭劫难,也依然能够泰然处之。
那些表现在字里行间的诗句,就有不少沉浸在月色之中。
刘禹锡离开朗州后又经历十余年的起伏贬谪,在往和州赴任的水路上经过洞庭湖。在夜游君山时,见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安详静谧,充满和谐之美,
于是提笔写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佳句。
月光抚慰着诗人疲惫不堪的心,使其如同无风的湖面一般平静。人生中诸多坎坷和不如意在此情此景中皆沉入湖底,只留下月夜湖光山色的美景和清奇的雅趣。
白居易在黄昏时分游曲江,此时正值深秋,初月一弯在残阳的余晖衬托下挂于西面低空,露水在柔光之下清澈闪烁,
营造出一种安详宁静的氛围。
这令我们的诗魔直呼可爱,于是有了“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千古传唱。
这一晚清幽的月色,让诗人的心情愉悦到了极点。
 思乡、思情、思人生,唐朝诗人如何借“月”抒怀?
文章插图
4.从月色中领悟的境界
对于全世界的诗人而言,月亮就像一位无声的导师,虽无华丽的辞藻,却能引导人思考,给予人启迪。在这方面,王维的受益可谓良多。
他在《酬张少府》中的“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一联,利用月光琴影之雅刻画出山林的静谧幽深,从而表达自己不求名利、清高自洁的人生态度。
沈德潜曾评述道:“宕出远神也。”
又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联,描写雨后的月光从松林的间隙中撒落到石上的泉流之上。
优美的景色和恬静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吴乔有这样的评论:“右丞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极是天真大雅。”幽静的月光,
让作者对山居归隐的生活产生了热爱,并逐步形成了高洁的理想境界。
结语
诗词的妙处在于意境,由所描绘的景象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成。意境又分为两个层次,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
而后欣赏者通过形象来领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用以寓意心境的景物或是器物都非后世人们所熟知,例如香炉、绢扇等物件。又或者是这些物件还在,
但当年的名称到了现在已发生了变化,例如荇菜、促织等等。
这对我们通过古诗词领悟作者的心境形成了诸多障碍,但月光则不一样,她是亘古不变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月亮和古人看到的并无不同。
因此,大家是否发现,凡是以“月”为素材的诗句,理解起来要容易得多呢?
正所谓:“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对于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的文明传承,
“月”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飞花令·月》
2.《唐诗别裁》
3.《围炉诗话》
4.《唐诗笺注》